以“五问”破题 巩固拓展云南脱贫攻坚成果

掌上春城
关注2025年6月26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上,云南省委书记王宁以“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为切入点,提出“五问”:乡村产业怎么富民?就业怎么拓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美丽乡村怎么建好?防返贫的底线怎么越筑越牢?这五个问题直指乡村振兴的核心,既是实践难题的精准把脉,也是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透过“五问”的解答,云南乡村振兴的蓝图愈发清晰,共同富裕的路径正逐步铺就。
一问:乡村产业怎么富民?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根基。王宁书记提出,乡村产业要从资源到产品、优势到品牌、传统到现代实现跨越。资源转换的关键在于“换”,既可以是种植结构的优化,也可以是品种的提升。例如,在高原特色农业领域,通过引进高产作物或改良本地品种,将自然禀赋转化为经济价值。品牌培育则需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的双重矩阵,让“云南花卉”“云茶”等特色标签更具市场竞争力。而科技兴农的突破点在于设施农业,通过高端设施化率的提升,云南的蔬菜、小浆果等产业有望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形成现代农业的“科技引擎”。

图:玉溪市元江县芒果种植园带动群众增收
二问:就业怎么拓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王宁书记强调,既要“送出去”,也要“留下来”。在外出务工方面,精准对接劳务需求、提升技能、保障权益是三大抓手。通过建立用工需求数据库,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农民工从“体力型”转向“技能型”,同时完善工资监管机制,让务工收入更稳定。就地就业则需激活县域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搭建返乡创业平台,让人才回流;优化零工市场与“幸福里”服务平台,为灵活就业提供保障。这种“内外兼修”的就业体系,让劳动力资源在流动中释放价值。

图:怒江州泸水市和谐社区带动村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三问:农村改革怎么深化? 改革是增收的催化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举措,在云南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唤醒资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突破口,推广林下经济模式,让林地不仅产木材,更产药材、菌菇等多元收益。同时,扶贫资产的管理需从“管好”转向“用好”,通过盘活闲置的扶贫车间、光伏电站等,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造血机器”。改革不仅要释放存量资源,更要激活市场机制,让农村资产在流转中增值,农民在改革中受益。

图:大理州漾濞县阿尼么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四问:美丽乡村怎么建好? “美”不仅是风景,更是发展底色。王宁书记描绘的现代化乡村,既有规划引领的秩序美,也有生态人文的和谐美。村庄规划需尊重农民意愿,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底线,避免“千村一面”;绿美村庄建设则要留住青山绿水,让田园风光成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同时,服务提升需聚焦“一老一小”和弱势群体,通过关爱服务与美德弘扬,构建温暖共同体。更重要的是,乡村治理需“软硬兼施”,普法宣传、移风易俗、文体活动等多维度发力,让乡村既有物质之美,更有人心之暖。

图:“中国传统村落”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
五问:防返贫的底线怎么越筑越牢? 防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王宁书记提出三策:优化监测机制,通过数据共享构建“动态预警网”;深化协作帮扶,嫁接东部资源与技术,让帮扶资金“造血”而非“输血”;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多干多补”的激励机制,避免政策养懒汉。这三策形成闭环:技术防风险、协作强根基、激励促自强。只有让群众从“被动防贫”转向“主动致富”,共同富裕才真正可持续。

昆明市晋宁区鲜花基地花农采摘鲜花
以“问”破题,答出乡村振兴的云南答卷 王宁书记的“五问”,是问题,更是路径;是挑战,更是机遇。这五个问题贯穿乡村振兴的全链条:产业、就业、改革、建设、防返贫,每个环节的突破都将释放增收动能。各级领导干部需以“问”为镜,对照自身工作:谋划是否精准?措施是否落地?成效是否惠民?唯有将“五问”转化为实打实的行动,云南的乡村振兴才能从蓝图变为实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正以“五问”为指引,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从高原田野到村落街巷,从产业升级到人心凝聚,一场关乎民生福祉、共同富裕的深刻变革正在展开。当“五问”的答案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收入、脸上的笑容、眼中的希望,云南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文:深一度
图:徐颖、王映锦、祝大龙、王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