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公共事件背后,是心力建设之缺
9月30日,上海一超市有男子持刀伤人,造成3死15伤;
10月28日,北京海淀区一男子持刀伤人,导致5名路人受伤,其中3名未成年人;
11 月 11 日晚,广东珠海市一男子驾驶小汽车撞人,导致 35 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3 人受伤住院治疗;
11月16日,江苏宜兴一学生持刀伤人案,致8死17伤;
11月19日,湖南常德一小学门前发生撞人事件,有多名学生受伤……
面对近期这一起起让人触目惊心的恶性公共事件,我们该如何应对,又可以通过哪些手段进行预防?近日,朋橙心理负责人在一次座谈会中表示,加强社会群体的心力建设,刻不容缓。
该负责人认为,每一位肇事者(行凶者)的行为,会有其背后原因,有些是困扰,有些是困境,而如何化解困扰或困境,除了社会系统的支持,对潜在当事人的心力建设,不容忽视。
所谓潜在当事人,是指那些当前或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卷入法律纠纷、商业冲突或者其他各类重要事务的个体。从心理承受能力来看,潜在当事人需要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巨大压力或挫折时,保持内心的坚韧和稳定。例如,当他们预见到可能会面临重大的经济损失或者声誉损害时,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陷入恐慌、焦虑甚至绝望,从而无法冷静思考和应对问题。在情绪调节能力方面,潜在当事人需要学会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或者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平复激动或愤怒的情绪,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做出冲动且不理智的决策。潜在当事人的心力建设,既需要他们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学习、锻炼和提升,也需要外界给予支持和帮助。
在心理支持方面,朋橙心理负责人表示,可以多管齐下地为受困扰的个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社区针对中老年人,企业针对员工,学校针对老师学生,广泛开展心理体检、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众的心力;对心理体检筛查出的重点人群,通过支持其自我改善或心理帮扶等形式,实现心理危机干预的前置化。
在心理援助方面,该负责人建议,应该搭建多层次的心理援助平台,构建一个涵盖多种形式、针对不同需求群体、整合多方资源的综合性服务体系。这不仅包括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服务,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咨询平台,让那些因地理限制或时间不便而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能够便捷地获取心理援助。多层次的心理援助平台应考虑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需求。对于轻度心理困扰的人群,提供心理知识普及、自我调节方法等方面的支持;而对于中度和重度心理问题患者,能够及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此外,搭建这样的平台还需要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应提供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学校、社区、企业等也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一个关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援助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心理援助队伍的建设,增加心理援助平台的知晓度,逐步将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由点到面地带动起来。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到对困境人群的帮扶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帮扶的良好氛围。
朋橙心理负责人认为,对恶性公共事件,政府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保证信息公开与信息真实,是进行公众心理疏导的基本前提。各级政府应不断提升舆情引导和回应能力,稳定公众情绪,避免公众极端情绪心理的形成,增强民众战胜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信心和决心。
公众极端情绪心理的形成,往往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可能包括长期累积的社会压力、突发的重大事件、信息传播的误导以及个体自身心理调适能力的不足等。例如,在经济不稳定时期,就业困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可能会给公众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如果这种压力持续得不到缓解,就有可能逐渐转化为愤怒、绝望等极端情绪。个体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样不容忽视。有些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心理调节机制,容易陷入极端情绪的漩涡。
同时,各级媒体包括自媒体,应承担公共责任,加强引导,避免公众对恶性公共事件的偏颇认知。信息传播在公众情绪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虚假、夸大或片面的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愤怒。一些不良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制造和传播耸人听闻的内容,从而加剧了公众的极端情绪。朋橙心理负责人强调,在信息传播中应该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不同群体共情心理的差异性,减轻恶性公共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来源:新视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