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千年的“锦”绣时光 ——专访宋锦非遗传承人毛明山
宋锦,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
宋锦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花型雅致,古意盎然,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组织结构独特,工艺复杂,艺术风格典雅古朴,富有时代特征,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
2006年,苏州宋锦被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宋锦织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经过一大批宋锦技艺传承人和丝绸企业的努力,苏州宋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目前,苏州宋锦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服饰、家居装饰等领域,还逐渐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甚至一些高端品牌开始使用宋锦作为其产品的面料,使宋锦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此外,苏州宋锦还被用于制作艺术品、礼品等,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传递祝福的一种方式。
如今,宋锦不仅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年轻人追求文化与时尚的象征之一,更成为国人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
在苏州,就有一位丝织专业科班出身的宋锦研究的践行者,他四十年如一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宋锦传承和创新之中,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锦”绣山河。
误打误撞结“锦”缘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毛明山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1984年,他考入苏州丝绸工学院(今苏州大学)丝织专业。用他的话说,当时没有任何人指导他填报志愿,就是觉得这个专业有点意思,就填报了志愿。如今40年过去了,在全班80多名同学中,唯一还在丝织领域打拼的,他是仅剩的硕果。
毛明山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几位导师——著名纹织专家顾平教授,品种设计专家吴文寰、白伦老师都给予了他专心的指导,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名师的点拨和引领,加上他本人在校时期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好奇,为今后从事古丝绸研究打上了深刻的“思想钢印”。
初出茅庐惹惊艳
自1988年7月本科毕业后分配至当时的苏州吴县丝织厂工作,时至今日已在丝绸行业深耕四十年整,他致力于非遗面料领域的生产研发,曾担任多家知名品牌及工厂的技术顾问,设计研发出许多市面上广受欢迎的宋锦纹样。
“当时因为参与到吴江同欣丝绸提花机改造项目,从此他与宋锦正式结缘。”毛明山回忆说。凭借深厚的专业技术功底,他指导开发设计了宋锦、花累缎、2经绞罗、4经绞罗、色织8经绞罗的装造、工艺及花型设计,在原有花累缎产品上做技术改进,生产并命名了花锦缎,这一名称如今早已被市场沿用,并得到广泛认可。
由于对宋锦纹样设计的好奇心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毛明山自学了意匠设计,亲自制作了400多个纱罗及宋锦纹样,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当时市场上的鹤鹿同春、祥云飞龙、百花龙纹、游云苍龙、万兽同春、金鱼海棠、缠枝妆花、鱼贯金桂、尺玉戏蝶、金鱼满堂、敦煌福兔、瓜瓞绵绵、双龙戏珠等宋锦花型及配色广受消费者和业界好评,随后推出的色织绞罗的百蝶翩跹、牡丹仙子、菊花双喜等依旧广受欢迎,有力推动了宋锦纹样的多样化发展。
产品的成果得益于他在充分挖掘古代文物花型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了现代元素,使纹样既蕴含美好的寓意,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众多花色和谐唯美,从而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
拥有深厚的丝织业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生产,工艺、管理到产品开发均有卓越表现,这也使得毛明山在宋锦领域“如鱼得水”,崭露头角。
结缘大师艺精进
随着社会对宋锦认识的逐步深入,毛明山也开始走出企业,到全国各地区拜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非遗传承大师,他还一头扎进各类博物馆和展览馆,寻求新的灵感。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后来被评为织造工艺大师的李德喜和张国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这两人也是迄今江苏省在该领域仅有的两位大师。
其中,与非遗大师——大国工匠李德喜的缘分正是毛明山与宋锦纱罗面料结缘的契机。李德喜为人随和洒脱,两个同样在丝绸织造行业坚持了半辈子的非遗匠人,一见如故。一谈起织造技术,两人就有说不完的话,在別人眼中枯燥乏味的机械、组织、花型、配色、各种织造原理和设备改造,在他们交谈中迸溅出独一无二的火花。
李德喜无私的给予了毛明山许多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让他茅塞顿开,问题迎刃而解。从此,他们不仅成为了生活中忘年挚友,在某种程度上,李德喜也是他在非遗织造传承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两位大师的悉心指点下,毛明山打开了真丝面料研究崭新的世界。他先后在吴县丝织厂、广东珠江金纺集团,苏州南江织物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担任要职期间,成功开发了多款新产品,多次荣获省市新产品一等奖。他推动行业标准化制定,改造升级机械设备,并开创宽幅绞纱织造先例。
业内人士都知道,纱罗织物是丝织品中最难生产的,其工艺制造十分复杂,传统的纱罗制品一般只适宜做门幅70厘米的织物。1998年,毛明山通过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了绞经张力补偿装置,彻底解决了织机负荷过重的问题。并根据补偿装置的特点,配合特有的纹制工艺,实现了114厘米门幅、140厘米门幅的宽幅纱罗的量产,并且突破了纱罗生产中断头、夹糙多等多个技术性难题。
香云纱作为广东顺德的一种文化特色,是一种传统的纱罗织物,它经过特有的晒良工艺制作而成。当时市面上没有宽幅的真丝绞纱面料,只是保留着传统的古法晒良工艺。为拯救这一传统工艺,2011年,已有几十年晒良经验的香云纱非遗传人周晓刚拜访了众多高龄的老丝绸人,收集了民间各种花型的香云纱成衣,欲将古老的香云纱技艺重新发扬光大。周晓刚多方辗转找到毛明山,毛明山将设备改造方法及相关工艺提供给他,并亲赴广东,在顺德伦教的晒良场边成功复制了正宗的传统香云纱……
独辟蹊径拓赛道
2002年,毛明山决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探索打造独立的宋锦品牌。他的公司专业生产各类真丝提花织物,挖掘各类非遗制作技艺,在宋锦、纱罗、漳缎及其它非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多次荣获苏州市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特别是开创了弹力宋锦的先河。
“弹力宋锦是在宋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它利用宋锦的组织结构,采用传统宋锦的织造方法,属于宋锦领域继承和发展的产品。”毛明山透露说,这一技术是在传统宋锦熟丝、生丝3:1织造方式的基础上,克服了弹力包覆丝线染色的一大难题,经过反复实验,终于研发出弹性可控,面料更加立体,服用性能更佳的新产品。利用该技术制作的面料一经问世,便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如今这一相关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技术。
2021年,毛明山在真丝素塔夫的基础上开发了真丝提花塔夫,并将云锦的妆花抛梭停撬工艺运用到提花塔夫的生产中,生产的真丝妆化塔夫获得了苏州市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
2022年,借鉴弹力色丁原理,他开发设计了既保宋锦原有特色,纬向又兼具弹性的特有面料,大大提高了宋锦的服用性能,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该产品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并再次获得2022年苏州市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器晚成的毛明山凭借精湛技艺在宋锦领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难掩的文化情怀
他说,宋锦就是他的“情人”,一生的挚爱。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他无时无刻不在研究宋锦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他尝试从宋锦的图案、色彩和技艺中探寻属于它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意趣。理解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为在宋锦非遗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毛明山凭借深厚的技艺和对宋锦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手工元素和艺术创意,使机械化生产出的宋锦产品更具人文情怀和文化价值,尤为注重保护宋锦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特色,避免过度机械化导致技艺的流失和变形。
比如他设计的宋锦作品《敦煌福兔》,就是从敦煌纹样中汲取的创新源泉。敦煌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以其细腻、精致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展示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它以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元素为灵感来源,结合对称性和和谐感等东方美学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
在将飞天神女的元素替换为飞天福兔后,不仅有霞裙月帔的美感,又增添了一份钟灵毓秀的灵动。传统敦煌莲花、祥云与福兔纹样以白色为底,青蓝紫为主调,再以织金点缀,淡雅又不失高贵。
当传统的敦煌文化与现代的艺术创新相融,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人感受到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这款作品自2024年初发布后,就受到了行业内的众多好评。由于他的宋锦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色彩丰富跳跃、工艺精湛细腻、元素各异,还被业内戏称为“最具少女心的宋锦大师”。
为使更多人喜欢上宋锦面料,满足不同季节宋锦面料的需求,他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根据几十年绞纱织物的生产开发经验,开发出了兼具宋锦和四经绞罗风格的新产品——罗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宋锦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满足了喜欢宋锦的人们在炎炎夏日对宋锦面料的需求,丰富和拓展了传统文化。
近年来,他还不断致力于云锦和蜀锦等非遗领域,以在传统真丝领域更好的传承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
如今,年愈半百的毛明山依旧在宋锦研发上保持着旺盛的激情,他已计划与部分高校合作,进一步丰富宋锦的应用场景,推动宋锦跨界合作与创新实践,让更多艺术领域的大学生,爱好宋锦的网红博主一起参与到宋锦的传承与推广,进一步拓宽宋锦的市场空间,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