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 波澜壮阔——走进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博物馆

聚焦吉林
关注“吉林机器制造局实乃一座丰碑,为大厦将倾之际乱世曙光,引导世人心存希冀,沐光而行。吉林机器制造局展览,翻开尘封史籍,演绎时不我待的风云际会,演绎历久弥新的波澜壮阔……”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出自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博物馆展览的《前言》。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风雨飘摇。沙俄侵略者虎视眈眈,鲸吞蚕食中国领土,东北边陲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危急时刻,忠志之士毅然受命,奋勇图存,充实边塞,自强御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吉林机器制造局应运而生。吉林机器制造局是清代东北地区最早创建的一家兵工厂,也是近代东北地区工业的发端。
在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创办的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博物馆已经正式对外开放,让江城市民和八方游客穿过时空的隧道,体验我们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吉林城洋务运动的产物
据史料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 年),清廷决定在松花江畔的明代船厂建城,命名为“吉林乌拉”。“吉林乌拉”系满语,意思是“沿江的城池”。负责监造吉林城的是清代官员安珠瑚。吉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廉润江城》一书介绍说,安珠瑚,姓瓜尔佳氏,隶满洲正黄旗。他承袭父亲的“云骑尉”(五品爵位)之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先后被提升为“参领”(正三品)“宁古塔副都统”(正二品)。在奉命监造吉林城的过程中,安珠瑚“居官廉洁,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当年开工,当年完工”的艰巨任务。康熙十五年(1676年),位于今天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宁古塔将军”驻地移至吉林城。从此,吉林城成为大清王朝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以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宁古塔将军”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后来,清政府先是在吉林城设“永吉州”,后又改为“吉林厅”“吉林府”“吉林县”。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清政府正式建吉林行省,设吉林巡抚,管辖面积横跨今天吉林、黑龙江两省大部分地区,下设“吉长”(吉林市和长春市)、“滨江”(哈尔滨市)、“依兰”和“延吉”四道,省会设在吉林城。
洋务运动是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设新式海陆军、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而发起的一场“自强”“求富”运动。集政治和军事大权于一身的晚清“股肱之臣”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倡议者之一。他模仿西方国家建造船、炮的模式,筹备创建新型军事工业,相继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洋务运动在江南开展得轰轰烈烈,东北地区也不甘落后。在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珍藏着一则清廷谕旨:“赏吴大澂三品卿衔,饬赴吉林随同(吉林将军)铭安帮办一切事宜。”“饬”(读chì),为古代公文中常用语,指上级命令下级,如“为令饬事”。古代公文程式术语是为了迎合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制度需要而设置的,各级官员都要严格遵循,做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公文中,下级尊称上级要用“均”“大”“台”,上级称呼下级用“尔”“汝”等。文武官员上报公文给皇帝,要自称“奴才”“臣”,尊称皇帝为“天子”“陛下”。博物馆的展柜里还展出了多幅李鸿章、吴大澂等人为创办吉林机器制造局向朝廷书写的“奏片”公文。
吴大澂曾任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职。他还是金石学家、书画家,被“两代帝师”翁同龢赞为“文武兼资”。在李鸿章的大力举荐下,光绪六年(1880 年)六月,吴大澂抵达吉林城。当时的吉林城,乃至东北地区,军队力量薄弱,边防空虚。经过深入调查,吴大澂于次年五月十九日上奏清政府:“吉林全省为国家根本重地,东北与俄境处处毗连……目前最需要者乃制造军火,应设机厂。”清政府于六月初一批准了吴大澂在吉林城建造机器制造局的奏请——“著照所议办理”。
李鸿章在创建吉林机器制造局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光绪六年四月,吴大澂尚未到达吉林城时,李鸿章就准备在昔日的船厂“设厂创办小轮船”,并且购置了许多机器存放于广东省。当吴大澂为创建吉林机器制造局缺少人才而焦灼万分,甚至产生“寡助之憾”时,李鸿章说服在天津机器制造局任职的宋春鳌“不惮跋涉,航海而来”,帮助建厂。李鸿章还将存放在广东省的那批机器运到吉林城,以解燃眉之急。
开启东北地区近代工业新篇章
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在吴大澂的努力下,吉林机器制造局正式破土动工。第二年六月,吉林机器制造局的主体工程建筑完工,并于当年十月开始试生产。吉林机器制造局占地19.8 万平方米,院落四周是土墙,墙外设护城壕,有南、东、北三处大门。院内东部为表正书院,西部为公务用房,中间为厂房,共有厂房227间,大小设备 88 种 165 件。1887 年,在松花江对岸又新建了配套设施——南山火药库。当时,吉林机器制造局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强的军火工厂,开启了东北地区近代工业的新篇章,为吉林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兵技指掌图说》是成书于清道光年间,为训练清军兵技所绘制的一套图解教材,内容包含马箭、马枪、马上长矛和步箭、弩弓、藤牌、长矛、单刀等的练习方法。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博物馆根据该图解教材,向观众展示了多幅当年清军训练的场景。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吉林机器制造局建成后,生产制造的主要产品有枪支、火炮和弹药三大类,包括自来火洋抬枪、呼敦枪、毛瑟枪,葛尔萨炮、克虏伯炮、西林炮、子母炮和炸药、洋火药等共计 30 余种枪炮弹药。这些枪炮弹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清廷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能力。
按照“厂务逐渐开拓”的理念,吉林机器制造局还制造轮船,包括舢板炮船、舾板炮船、康济轮船等水面舰艇,用于装备吉林水师营。吉林机器制造局于 1894 年生产的“康济号”小火轮,是东北地区最早的蒸汽轮船,与清廷“安庆内军械所”于1865年制造的第一艘25吨火轮船“黄鹄号”相仿。
沙俄侵略者自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后,又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不断侵蚀我国东北大片领土,数次将界碑往我方挪动。光绪十二年(1886 年)四月,吴大澂挥笔题写了“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十四个小篆体大字,镌刻在由吉林机器制造局铸造的一根高12尺、直径达3尺的铜柱上,立于珲春长岭子中俄交界处。1900 年,沙俄入侵珲春后,将铜柱掠走。这根铜柱现存于哈巴罗夫斯克博物馆。
讲求西学,兴办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创办吉林机器制造局之前,李鸿章在天津就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在吉林机器制造局的设计中,李鸿章提议建造“表正书院”,并一再强调“表正书院与机厂相连,盖造之法亦与外洋机器学堂相似”。“表正书院”创建于1883 年,开启了东北近代工业职业教育的先河。该书院遵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始终把“中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书院在开设“算法”“测量”“机械制造”等学科的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员学习诗文和孔孟之书。今天,人们将“表正书院”与“白山书院”“崇文书院”并称为“清代吉林三大书院”。
吉林机器制造局先进的生产设备为制作银元创造了条件。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机器制造局开始铸造银元——“厂平银元”。“平”最早的字形见于西周金文。古文字学家、北华大学教授金国泰在《字源》中指出,“平”本义是“平坦”“不倾斜”,引申为“平静”“齐一”“均等”“端正”和“公正”;由“端正”“公正”又引申为“衡量的标准”,后来作为衡器之一的天平因此得名。在货币文化中,应用于银两制度的名称有“库平”“关平”“漕平”和“市平”等。其中,“库平”用于政府征收租税,“关平”用于政府征收海关税,“漕平”用于政府征收漕粮,“市平”则用于百姓收受银两。吉林城又称“船厂”,故将吉林机器制造局铸造的银元称为“厂平”。
我国最早的银元采用传统的“翻砂浇铸法”。“厂平银元”是我国最早的“机器铸造”银元,首开中国机器铸币先河,是我国钱币铸造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899年,清廷下令停止铸造“厂平银元”,吉林机器制造局改铸“光绪元宝”。此“元宝”非如今人们常说的“金元宝”,而是“银元”的一种。“元宝”二字前常冠以年号、朝代等,铸于币面。其实,“元宝”本名应为“通宝”。唐朝“开元”年间发行的“开元通宝”外围呈圆形,中间呈方孔形,上下镌刻“开元”二字,自右向左镌刻“通宝”二字。后来,人们按照“顺时针”次序,将“开元通宝”误读作“开通元宝”,“元宝”一名便流行开来。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起,吉林机器制造局铸造了己亥、庚子、辛丑等十个干支纪年的“元宝”,是纪年最多、最全的“元宝”。
赓续先辈鸿鹄之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沙皇俄国入侵我国东北三省。据我市文化学者高振环在《木城往事》中记载,这年九月二十二日,沙俄军队进入吉林城。九月二十四日,侵略者扑进吉林机器制造局,将局员、司事、匠目、护兵等驱走,抢掠了一百多万两银元、银条、银坯,又将武器库内所存枪械尽弃于松花江中,并轰毁了江南火药库。当时,“全城皆震,毁房屋甚多”。之后,沙俄军队又将吉林机器制造局的机器设备全部占为己有。第二年,吉林将军长顺经多方交涉,向俄方索回吉林机器制造局银元厂的一些机器设备,专铸银元。1901年至1948年,吉林机器制造局原址相继被不同的政权、势力占据,经历了一段极为动荡的岁月。吉林机器制造局先后被改称为“吉林造币厂”“吉林造币局”“吉林军械分厂”“吉林军械专局”“吉林保安司令部修械所”和“外语学堂”“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吉林第一国民高等学校”等。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机器制造局原址曾被“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七办事处”接管,主要生产“八二”“六〇”迫击炮及炮弹。后来,这里成为国营第524厂(今名“吉林江机特种工业有限公司”)第五车间,直到二十一世纪初。
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于2001年12月被列为“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林机器制造局曾在2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六个第一”:东北第一座近代工业机构、东北第一座兵工厂、设立了东北第一所兵技校、制造了东北第一艘汽轮船、铸造了中国第一枚机制银元和纪年最多的“元宝”。
“百年沧桑,风云漫卷。复兴征程,河海清晏。”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建造和发展历史,是一部富有家国情怀的史诗。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迸发的坚韧、勇毅与果敢,深深地根植于广袤的松花江两岸沃土,激励着江城儿女赓续先辈鸿鹄之志,继续绽放吾辈耀眼光芒。
在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创建博物馆,既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开发,也是我市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一项重要举措。
(来源:江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