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太原宝藏地 先贤耀并州

转自:太原发布

太原宝藏地 先贤耀并州

历史名人是一个城市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太原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群先贤:他们有着坚韧的品格、非凡的胆识、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勇气,因为他们的存在,太原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变得浓郁而厚重。

雄才辈出

历史上有多位皇帝在称帝前或在太原居住,或从太原起家,或籍贯为太原。太原由此成为历代统治者眼中的龙兴之地。

西汉初年,在晋阳生活了17年的代王刘恒登基为汉文帝,西汉逐渐摆脱国家财力匮乏、人民生活穷苦困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大盛世“文景之治”,晋阳也首次成为龙兴之地。

公元532年,高欢攻占晋阳,建立大丞相府,遥控北魏,史称霸府。后高欢次子高洋建立北齐,拓建晋阳。

无论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龙山道教石窟,还是蒙山大佛、童子寺,都可感受高欢父子当年的豪壮气势。

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奠定了李氏王朝三百年基业。“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李世民一生中最辉煌时期、最关键时刻、最初发迹之地都在太原。

在这里,少年李世民充分显示了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

一代女皇武则天也将并州视作故乡。公元660年,37岁的武则天回到太原省亲,《武则天年表》有详细记载。

家国情怀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李白笔下的“并州儿”几乎成了豪侠尚义的代名词。

太原人的英勇果敢,经千百年文化浸润滋养,化作刚烈清正、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刘琨,在西晋摇摇欲坠、门阀士族纷纷南下逃亡之际出任并州刺史,据守晋阳抵御匈奴近十年。

公元307年,数万匈奴包围晋阳,刘琨“趁月登楼清啸”,一曲胡笳曲令匈奴思乡情切、弃围而去。

唐朝名相狄仁杰,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文可治国,武能带兵。武则天对他敬重有加,尊称“国老”。他病逝后,武则天哀叹:“朝堂空也!”为他废朝三日。

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以赋闲之身奉诏讨伐安禄山,无怨无悔东征西讨,实现着“手提两京还天子”的雄心壮志。

明朝名臣王琼,一生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朝皇帝。为官勇于担责、敏练果决,因特殊功勋,后世将他和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

贤达风采

太原作为山西省会,荟萃了三晋大地人文资源,拥有着众多历史遗迹,从中可窥见贤达风采。

晋祠有台骀神庙。上古时,台骀带领先民疏通汾水、洮水,将太原地区大泽变成宜居的广大高平

之地,汾河流域部族奉他为“汾水之神”,至今,太原仍保持着端午节祭拜台骀风俗。

晋祠最早是为感念唐叔虞功德而修建的叔虞祠。西周时,年幼的周成王姬诵玩耍时,将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弟弟叔虞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姬诵亲政后兑现诺言,把叔虞分封到唐国做诸侯,史称唐叔虞。其子燮父继位后,改国号“晋”,叔虞由此被后人尊为晋之开国之君。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晋源镇。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左右,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决定在远离政治漩涡的太原盆地另筑城池,以备军事防御之需,他将建城重任交给最信任的肱股家臣董安于。

公元前497年,晋阳肇建,一座坐落在晋水之阳、“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墙基厚丈余”、固若金汤的晋阳城巍然耸立。

晋祠镇赤桥村有豫让祠和当年豫让刺赵之地赤桥遗址。春秋时,晋国侠士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改名易姓、吞炭为哑、漆身为厉,屡刺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后,割袍以报智伯,伏剑自刎,由其人其事留下的名句“士为知己者死”成为千古警句箴言。

上兰村烈石山下有窦大夫祠。春秋末年晋国大夫窦犨,在春秋之末“礼崩乐坏”、诸侯国各霸一方大环境下,依然坚守本心,维护晋国统一,奉劝赵简子崇尚礼治,以德治国。

窦犨60岁时被赵简子杀害,他的死讯令孔子临河叹息曰:“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遂放弃拜访赵简子的打算。

地灵人杰

太原之底蕴,发于地灵,显于人杰。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采绝艳的名士灿若繁星。

唐朝,有大批诗人是太原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王维,有“七绝圣手”王昌龄,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王之涣,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有以针砭时弊而著称的“太原白居易”,还有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

宋朝书法家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书家”,他独创的山水画“米家云山”之法,开创了中国文人画先河。

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其《图画见闻志》与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并称为一部完整的宋之前中国绘画史通论。

金元诗人元好问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闻名天下,他潜心编纂出金国诗词总集《中州集》,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乔吉,“元曲六大家”之一,他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创作理论,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章回小说鼻祖。明末清初名士傅山堪称百科全书式人物,时人称之为“学海”“医圣”,书法无不精工,绘画古雅入神。

著名考据学家阎若璩,潜心考究《尚书》30年,写就《尚书古文疏证》,使得经学史上延传1000多年的错误得以纠正。

高汝行是明嘉靖年间晋祠镇东庄人,在晋祠修建了台骀庙,并创修明嘉靖版《太原县志》。

清朝书法名家杨二酉,致力于家乡文化建设,为晋祠水镜台所题匾额,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清末,地方文化学者刘大鹏编著百万字的《晋祠志》,填补了晋祠历史空白;他的《退想斋日记》也是珍贵的史料。高汝行、杨二酉、刘大鹏并称“晋祠三贤”。

来源 太原日报 记者 张波

太原宝藏地 诗文传千古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悠远的岁月积淀了无数的历史宝藏,也孕育了无尽的人文风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动情地吟咏过这片土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

晋祠流水如碧玉

磅礴庄重的古建、蓊郁参天的古木、潺潺如玉的流水……晋祠,初名唐叔虞祠,为纪念西周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

对晋祠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唐太宗李世民亲笔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刻立石碑,即现存的御书碑。

唐代大诗人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一诗描写晋祠之水:“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晋祠水为何如此好呢?北宋文学家范仲淹《题晋祠水》道出原委:“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

北宋欧阳修《过并州晋祠泉》,用“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来称赞晋水之美、稻米之佳。欧阳修还为晋祠周柏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

圣母殿是晋祠主殿,宋人汪藻《题晋祠》赞曰“圣母慈灵昭往古,高题崇号重来今”。咏叹晋水,金代元好问有诗“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明末清初学者傅山在晋祠居住多年,留下“难老”立匾等墨迹。清代学者朱彝尊五游晋祠,作《游晋祠记》,雕镌成碑。清代进士杨二酉是晋祠人,祠中不少匾额石刻出自其手……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又全在晋祠。”历代名人雅士的足迹、书迹和诗文,为晋祠镌刻下深厚的人文底蕴。

登临双塔世界宽

太原城东南的永祚寺双塔,是并州大地现存最高的古建筑,被视为太原地标,古往今来为世人所瞩目,寄托了人们的无限情怀。

双塔均建于明代。东为文峰塔,建于1599年,塔高54.76米,为兴太原文运而建。

西北侧的宣文塔建于1608年,是座舍利佛塔,由万历皇帝母亲慈圣宣文李太后捐资修筑,命名“宣文塔”,比文峰塔略高,从底部小门拾级而上登顶,可俯瞰太原壮丽风光。“凌霄双塔”为古晋阳八景之一。

依塔修建了永祚寺。“永祚”语出《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之意。永祚寺广植牡丹,明代“紫霞仙”尤为珍贵,每年牡丹盛开之时,游人如织。

明万历年间,诗人李溥登临永祚寺双塔,凭栏远眺,眼前广阔景象令他叹为观止,遂挥笔题写《登永祚寺塔四首》,其一曰“三晋城楼俯首看,一声长啸倚栏杆。振衣绝顶青云湿,酌酒危峰白日寒。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知世界宽”,描绘了登上塔顶震撼与奇妙之感受,可谓天马行空,畅快淋漓,是吟咏太原双塔最早、最好的诗篇。

明末闯王李自成“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则是对双塔的直白赞语。傅山曾居住双塔下,感慨“城南可过者,双塔旧迦兰”的处境。永祚寺墨园碑廊内,嵌有明清名帖,荟萃历代书法名家墨宝。张颔先生于寺内题联:“风藻无穹帖爱宝贤花爱紫,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

太原何其幸哉,历400年风雨,巍巍双塔一直伫立守望着这一城烟火。

山川如画是并州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这是宋代诗人沈唐对太原的经典概括。太原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左传》等古籍,意为原之大者。三面环山,一水中分,九河环绕,一湖点睛,太原,古韵深厚而又灵动清秀。

“西山叠翠”为古晋阳八景之一。登上西山之巅,极目远眺,起伏的西山与一座座古寺、古庙、古城、古村落、古遗址融为一体。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元好问笔下,蓊郁绵延的西山,何等雄浑苍茫。

明代傅之谕描写秋日崛围红叶染遍山野盛景时写下:“崛围岿嶧盛朝华,鹫岭红浮万嶂霞。”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西山:“城西皆山也,蜿蜒罗列,俨若屏障,晨霞雨朝烟,翠色如流,皱纹可辨。”

“河系千年,山藏古今,城纳百工,文领三晋。”这里是太原,山高水长,汾河万古流淌。

20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乘船游汾河,触景生情,写下《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李白在《太原早秋》中借河抒怀,“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宋时,并州知州陈尧佐于汾河建河堤,引河潴湖,岸上植柳,“柳溪”成为胜景:“堤边翠带千株柳,溪上青螺数十峰。海晏河清无个事,画楼朝夕几声钟。”

元好问在汾河岸边筑“雁丘”,写下千古绝唱《雁丘词》,今汾河畔建有雁丘园,成为太原一景。

明代,诗人张颐游览汾河,见渡口繁荣,兴起赋诗《汾河晚渡》:“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清,沙际纷纷雁行起。”将汾河秀美风光流传至今。

明末,傅山为汾河赋诗:“汾水新出峡,远心为小栏。山花春暮艳,柳雪夏初寒。”

唐代,北都晋阳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共称“天王三京”。诗人李白盛赞:“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 

唐代刘皂作客太原十年,写下“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寄托了诗人对太原的不舍情怀,更流露出对古都繁华的眷恋。

“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出自宋、元北方民谚,盛赞当时正定的繁华富庶和太原的灿烂锦绣。

《阳曲县志》亦称:“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昔人有‘锦绣太原'之称。”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更是惊叹:“太原城甚壮丽,二十五睥睨作一楼,神京所不如也。”

诗篇中的古迹穿越历史,成为锦绣太原的见证者;今天,领略古典诗文照耀下的锦绣太原之美,我们更加热爱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来源 太原日报 记者 申毅敏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