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上海与鹿特丹携手走过45年:想做长久朋友,靠经贸合作,还靠民心相通

转自:上观新闻

今年是上海与鹿特丹结为友好城市45周年。1979年11月23日,两市代表签署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书,这座荷兰港城成为最早与上海结好的欧洲城市之一,如今更是成为同上海交往最活跃的国际友城之一。

就在几天前,现任鹿特丹市市长艾哈迈德·阿布塔莱伯来到上海,与上海市市长龚正签署两市2024-2028年友好城市合作备忘录。

“经贸合作是上海与鹿特丹走近的重要原因,但肯定不是唯一原因。”不少人提到一点——朋友能做得长久,志趣相投很重要。人与人如此,城与城亦然。

鹿特丹市市长阿布塔莱伯。

两市交好是社会共识、民心所向

很多人注意到,上海与鹿特丹的城市气质很相似。“在鹿特丹街头,你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族裔、不同语言、不同宗教的市民,大家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作为上海首批荷兰语专业学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荷兰语专业负责人陈琰璟曾在鹿特丹留学,实地感受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吸收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推动城市向前发展。

陈琰璟回忆,2009年上海京剧团来到当地表演《白蛇传》,虽然观众听不懂唱词,但看得很用心,给予中国国粹足够尊重。之后,作家王安忆带着作品《长恨歌》来到鹿特丹。“我本以为只是王老师‘单向输出’作介绍,但现场有很多交流互动,大家探讨了故事情节、场景安排。看得出,台下听众对上海文化、中国文学颇感兴趣”。

两市交好是社会共识、民心所向,也是推动彼此携手45年的最大动力。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动着双方越走越近,2004年两市庆祝结好25周年,鹿特丹市政府向上海赠送10万颗郁金香球茎,后者种在了延中绿地与高桥镇荷兰风貌小镇;上海方面回赠4株白玉兰树,移栽到了鹿特丹市中心的唐人街广场。

加上本次来沪,自2009年当选鹿特丹市市长连任至今,阿布塔莱伯已经七访上海,后者也成为其出访最多的城市之一。2019年,在庆祝两市结好40周年会上,他告诉媒体,“与上海市市长真正的交谈是在吃午饭时间,关上门,没有摄像机,这是一种无形而又亲密的友谊。”

除了官方交流外,阿布塔莱伯也积极推动民间友好。2017年,他在上海说,“两城之交应该从厨房开始。鹿特丹与上海市民应该到对方家中做客,看看对方是如何做法、如何生活。”

市长出生在摩洛哥,是位典型的鹿特丹人,开放、包容、友善与自信。”陈琰璟回忆起2009年在市政厅第一次见到他时的场景,“听到上海有学校教授荷兰语,他非常高兴。他介绍了鹿特丹发展情况,鼓励我们要多了解这座城市。”虽然只是次礼节性拜访,但市长和中国留学生聊了两个多小时。

合作始于港务,但远不止于港务

上海面向太平洋,鹿特丹面朝大西洋,两市临海成港、因港而兴,同属外向型经济体。上世纪60年代,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如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

港口航运合作一直是两市合作的亮点与基础。早在1985年,双方就开始经常性的业务学习与交流;2005年,上海港与鹿特丹港结为友好港;2022年,双方签署《关于继续加强友好港关系备忘录》。

如今,鹿特丹港口一半的贸易与中国有关。”阿布塔莱伯告诉记者,通过上海港,小到日常用品,大到起重机等机械设备,中国向鹿特丹运来各种商品,之后再销往德国、法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地。同样的,欧洲商品也通过鹿特丹港上船,再运往上海。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与荷兰进出口贸易总值超800亿元人民币,约占中荷两国进出口总额的10%。“你们生产并出口,我们接收并分销。通过鹿特丹港,中国每年能够接触到5亿消费者。”阿布塔莱伯说鹿特丹也从欧中贸易中获益匪浅,“我们每天有15万人在港口工作,这意味着有15万个家庭能从贸易中得到收入”。

上海与鹿特丹合作从港务开始,但远不止步于港务。鹿特丹是“低地之城”,海平面是-6米,拥有全球先进的水治理技术与应用场景。2010年,鹿特丹亮相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向上海市民讲述城市与水共生的故事。如今两市已经在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污水处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合作。不仅如此,近年来双方交流日益丰富,生活垃圾再利用、花卉园艺种植交流、共同应对老龄化等领域……合作清单越拉越长。

“作为市长,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良好的政策,为市民生活带来幸福。”在阿布塔莱伯看来,两市友好的最美妙之处在于分享,“在数学中,分享通常意味着分割;在经济学中,分享是加法,甚至是乘法。这正是城市间互联互通、互相学习甚至相互模仿的源动力。”

不担心45年友谊出现波折

如今,站在45周年节点上,两市正在思考未来合作。

7月2日,龚正在会见阿布塔莱伯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市在经贸、教育科技、港口、城市治理等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两市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持续推动航运领域合作,加强能源转型、城市治理领域的交流互鉴。

阿布塔莱伯告诉记者,鹿特丹与上海的合作领域早已超过传统的港口与航运。他提到两点期待,一点是合作设计垂直建筑社区:一栋高楼中,一楼是杂货店与咖啡厅,二、三楼是学校,四楼是医院与养老院,再往上是居民住宅,“我们希望减少城市交通用地,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给市民更多步行空间”。

另一点是加速能源更新换代,“气候变暖在加剧。如果联合国预测成真,一旦海平面上升5米,荷兰的一半国土就会消失。”阿布塔莱伯希望全球有更多的氢能出口到鹿特丹港,并与上海合作推动绿色能源开发使用。

“荷兰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鹿特丹在预防极端气候、保障城市稳定运行方面有不少经验。”陈琰璟提到了当地的“下沉式水广场”设计,平时可以供市民休闲,暴雨时能成为人工蓄水池,“上海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借鉴”。

还有,就是拓宽年轻人间交流渠道。如今,上海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鹿特丹的伊拉斯穆斯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双方未来进一步提升教育科技合作能级,持续加强在经济管理、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合作。

今秋十月,阿布塔莱伯将辞去已担任15年的鹿特丹市长职务。但他并不太担心45年的双城友谊会出现波折,长期积累下的民间友好是最大的底气,“我要离开我的办公室了,我确信我的继任者,无论是谁,都会从我那里得到明确信息,要继续与上海、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他期待不久后能来上海旅游,“一座城市天黑后还能散步,真是太棒了。不是所有国际大都市都可以,但上海做到了”。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