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实施“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市南区以“社区微业”撬动家门口“大就业”

转自:上观新闻

“我感觉在服务站上班挺好的,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帮助别人就业。”在青岛市市南区金湖路街道阳光泰鼎大厦“就享家”乐业服务站上岗的公益性岗位人员郭莉说。

近日,市南区“社区微业”工作推进会在阳光泰鼎大厦召开,市南区副区长冯洪珍、各街道办事处和青岛聚联零工服务外包有限公司参加,共同推进“社区微业”工作。

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挖掘社区就业潜力,促进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市南区按照省市要求,强化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聚焦“6+1”产业体系,持续实施“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就业服务深入街道社区,通过建圈强链、建站设窗等举措塑造“大就业”大格局。

“大就业”体系建起来,让更多就业场景形成服务圈

市南区从“6+1”现代产业体系出发,加速推进“产业+就业”融合,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以居民就业和企业稳岗为导向,在街道社区建立“就享家”乐业服务站,为服务站配置基层公共就业公益性岗位,提供政策解读、岗位推荐、求职招聘登记、职业指导等系列服务,今年年底将建成33家服务站。首创“就享家”流动就业服务窗口、乐业服务播报,将就业服务深入大街小巷。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构建“创业生态圈”。创新出台中山路创业空间管理办法,在中山路片区分梯次打造“创业里院”“创业大街”“创业小巷”等特色创业场景,下一步还将根据辖区需求推广直播短视频切片、白色家电维修等特色“社区微业”项目。

在推进就业创业帮扶过程中,市南区锻造精准对接链条,优化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帮扶流程,推行“1223”精准对接模式,通过模式创新提供靶向就业服务,2023年以来,共帮扶1.5万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90%以上,帮扶1000余名毕业生实现就业和见习。

金门路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徐凤霞帮扶了一位特殊的失业人员孙女士。孙女士是一名残疾人,多次创业失败,家庭比较困难。徐凤霞考虑到孙女士的身体原因无法从事正规就业,便为其详细介绍了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孙女士夫妇俩听后非常感兴趣,不久,她在自家附近的花店找到了工作,工作人员徐凤霞立即联系市南区残联帮助她认定残疾就业困难人员,并为其办理灵活性就业登记和灵活性社会保险补贴申报,孙女士及其家人表示非常感激。

“大就业”生态拓出来,让更多就业服务实现特色化

市南区创建了“就帮帮”就业服务品牌,通过品牌形成了“帮居民就业创业,帮企业稳岗扩岗”的品牌理念。开展服务企业直播、“无微不至 就在市南”“帮帮在线”等系列线上线下就业政策宣讲活动,让更多人社政策精准直达居民和企业。

在扶持创业方面,创建了“轻骑兵”创业服务品牌,通过“敲门式”送政策、云上“轻骑兵”宣讲、设立“轻骑兵”服务站等举措,为辖区创业者提供创业“陪跑”服务。今年6月份,市南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创业科收到青岛瀚轩居贸易服务有限公司送来的锦旗,感谢工作人员尽职尽责、服务周到,帮办申领6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极大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对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扶持。

同时,创新政策宣传渠道,汇总整理各项惠企惠民政策,形成“人社惠企帮帮卡”“人社惠民帮帮卡”,企业和居民通过帮帮卡即可查看最新人社政策和申报流程。首创乐业服务播报,每周将就业岗位、政策白话问答等服务内容,推送至街道、社区,让就业创业政策直达居民手中,目前已推送44期。

“大就业”活力激发出来,让更多元素赋能就业

市南区注重发挥各类机构平台作用,多渠道扩增就业蓄水池。积极放大人力资源行业效应,将专业服务深入街道社区,2023年以来,人力资源机构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余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就业岗位。

发挥培训机构提技赋能作用,创新技能培训新模式,组织培训机构推出培训夜校,通过培训夜校让广大居民提升就业技能。市南区居民李洪娟,对烘焙非常感兴趣,想通过学习烘焙技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推荐参加了面包烘焙专项技能培训班,5月份获得了面包烘焙专项合格证书。6月份在基隆路小学周边开设烘焙店,主要经营产品包括生日蛋糕、婚礼蛋糕、面包干、曲奇类等西式面点烘焙产品,目前店铺经营良好,并开始再招聘,以扩大经营范围。

同时,市南区还注重发挥平台基地提质增效作用,强化见习转化就业力度,通过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发布就业见习岗位2916个,实现见习807人。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齐之虎 报道)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