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雄安老百姓家门口享受北京高质量医疗资源

北京青年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2023年10月,雄安宣武医院开诊试运行;2024年4月1日,首批病房正式开放,手术室、介入中心及重症监护病房启用,并顺利完成首台手术;5月9日,医院第100台手术正式开台……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不畏辛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力推动雄安宣武医院开诊运行,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医疗保障。

    据介绍,截至目前,雄安宣武医院已开诊科室36个,成为重要的区域医疗中心。不用外出辗转奔波,雄安新区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北京同质化的高质量医疗资源。

    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雄安院区建设

    从雄安站出发,向西行驶约半小时,现代化气息十足的雄安宣武医院便映入眼帘。这里有北京专家坐诊,还能实现京津冀医保实时结算,各类智慧医疗服务让就医十分便利。雄安宣武医院的建设是河北省雄安新区重点项目,是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交钥匙工程之一,是雄安新区第一家以三级甲等标准建设的大型综合医院。

    回望7年来的建设历程,处处体现着宣武医院党委敢担当、善作为。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国光表示,在京冀两地政府签约的第二天,医院马上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书记、院长任组长,迅速明确了雄安宣武医院的建设思路和功能定位,初步制定建设方案。院长向全院做《落实市政府决定做好院区规划推进雄安院区建设》的工作动员和部署。随后,医院领导和工作组多次赴雄安新区实地考察、赴石家庄进行工作对接,参加各类研讨会,大力推进前期工作进度。并在发改委和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的主导下,积极推进雄安宣武医院建设。

    同时,宣武医院强化顶层设计,发挥院党委的方向引领作用,确保医院按正确方向发展。据介绍,院党委在雄安宣武医院筹建之初即明确了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确立了“医院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医疗服务以健康为中心、诊疗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就医流程以患者为中心”的办医理念,确保建成后让新区患者充分享受到与首都高水平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派出大批骨干到雄安开展工作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开始,宣武医院便投入了大量人力与专家资源开展各项筹建管理工作。2023年以来,随着医院筹备工作开始加速,宣武医院陆续派出管理团队、临床医技团队等骨干人员,到雄安宣武医院开展开诊筹建、出诊、查房、护理、技术指导等工作。管理团队共20人,其中党员17人,占比达85%。

    赵国光表示,管理团队承担了开诊前艰巨的筹备开办任务,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克服了两地通勤不便、工作条件艰苦、开办事务繁多等困难,在一期工程竣工交付仅18天之后,就实现了医院开诊运行的重大目标。

    据介绍,雄安宣武医院临床医技科室主任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室主任兼任,充分保证了两院的管理同质化、诊疗水平同质化、高水平医疗技术的顺利平移。赵国光说,开诊以来,宣武医院采用常驻、轮流出诊、查房、短期指导等各种形式,陆续派出人员已累计达到447人,为雄安宣武医院管理和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硬核”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

    雄安宣武医院搭载的医疗服务更是“硬核”。赵国光表示,医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让新区患者充分享受到与首都高水平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比如,在优化门诊功能布局方面,雄安宣武医院建立了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打破内外分科的常规壁垒,打造多学科联合诊疗,实现跨学科协作。门诊科室按人体系统分区建立综合中心,包括骨科中心、胸科中心、神经中心、消化中心、心脏与大血管中心、内分泌与代谢中心、泌尿系统疾病中心、中西医结合中心、妇产中心等,以患者为中心持续优化门诊功能和布局。

    在雄安宣武医院就医挂号也十分便捷,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采用“雄安宣武医院APP”线上预约挂号。院内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挂号收费、疾病诊疗、取药抽血、咨询导医、集中预约、住院服务等“一站式”办理。同时,坚持智慧引领、创新融合,充分利用数据共享、医院流程再造、改变信息系统接口等手段,于建院初期整体规划,实现了跨部门、跨楼层、跨系统高效协同诊疗服务。

    服务“千年大计”,守护人民健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表示,宣武医院将继续主动对标对表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型公立医院要求和希望,充分发挥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继续高水平建设雄安宣武医院,高起点打造国家医学中心。下一步,雄安宣武医院将进一步完善医疗功能,建设国家级专病诊疗中心,努力实现“大病不出新区”;全力协调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完成医院工程建设;强化分级诊疗,加速区域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动医教研产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