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南昌:一针一线一座城

南昌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转自:南昌发布

“不到谢埠街,不算到过南昌。”

1949年,解放南昌的枪声在这里打响,史称“谢埠之战”,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宣告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

75年,世易时移,岁月峥嵘。曾经的热闹街市靠一针一线织出了针纺“世界工厂”,实现了从千年古镇到城市会客厅的壮丽“蝶变”。

一件针织衫

小作坊闯出大产业

傍水而生的罗家镇谢埠,曾是抚河交通要地。过去,这里商贾云集、商铺众多、商船往来,贸易繁忙。

20世纪70年代末,棉麻连年丰收,商业嗅觉敏锐的罗家人开始把目光投向针纺业。之后的十几年间,大大小小的棉纺业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罗家大地上涌现,大批农民走进工厂吃上了“工业饭”。

土生土长的罗家人胡达青就是其中一员。“我18岁就进了一家针纺厂,吃住都在厂里,重活、累活抢着干,主动帮老师傅打下手,就为了能多学点本事。”靠着勤奋的劲头,胡达青很快掌握了裁剪、整烫、缝纫等制衣各环节技术。

1998年,迎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潮,胡达青像不少满腔赤诚的年轻人一样,踊跃“下海”,踏上创业征程。“我口袋里揣着东拼西凑的20万元,带着30个工友,在一栋200平方米的民房里支起了一家制衣小作坊。”胡达青回忆道,靠着省外一笔5万件文化衫的订单,自己的作坊顺利开了张。

随着港商对内地投资热情的日益增长,胡达青和众多本地针纺企业家一道,通过现货模式将文化衫运到深圳,再转卖给香港客商。凭借价廉物美的圆领文化衫,青山湖针纺声名鹊起。“三件出口文化衫,一件来自罗家集”的说法不胫而走。

尽管南昌针纺起步早、发展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面临着管理缺位、结构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困局。

进入新世纪,青山湖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建设新项目,打造了全省首个国家纺织面料馆,建设了中国(江西)青山湖现代针纺综合服务中心,引进了国内检测机构(江西中纺联检),通过补齐产业两端的链条,推动全市针纺企业从“各自为战”向“集聚发展”的大整合局面转变。

“我们是小微针纺企业,生产量小、资金有限,园区为我们提供了设备、渠道等资源,大大帮助我们节约了成本。”齐晓是中国(江西)针纺创业产业园区内一家初创企业负责人,借助园区的牵线搭桥,他顺利打开个性化定制内贸市场。

握指成拳、抱团发展,是转型升级、破解难题的“密钥”。如今,南昌现代针纺产业已形成以青山湖区为主要集聚区,南昌县、安义县协同发展的“一区两园多点”产业布局。当年星罗棋布的家庭作坊,早已被产业基地取代。青山湖区也已成为全省最大、全国第四大针纺服装产业基地。

一条生产线

老行当拥抱数字化

AGV智能机器人“背”着一筐筐半成品,在各条生产线之间穿梭运输;裁制好的布料通过吊挂系统快速传递;每个环节的产量在电子屏幕上一一显示……走进青山湖区众拓制衣车间,充满科技感的生产线映入眼帘。

众拓制衣是青山湖区一家传承三代的企业,也是该区第一家进行“5G+智慧工厂”改造的企业。“2021年,在政府部门技改补贴的支持下,我们全面升级了原有的作坊式工厂。”众拓制衣执行董事秦嘉琪表示,“一系列智能化设备让公司产能提高了30%以上,高端服装合格率从50%提升至90%。”作为企业第三代掌门人,秦嘉琪致力于通过数字化转型延续传统工业生命力,推动企业从“家族管理”向“智慧管理”跨越。

不仅是众拓制衣,在南昌,越来越多“创二代”“创三代”正接过老一辈针纺人手中的“接力棒”,成为引领针纺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生力军”和“排头兵”。

2022年,华兴针织旗下江西豪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全面升级5G智慧数字工厂,打造集面料研发、服装设计、服装智能生产、内外销售一体的全国一流智能化工厂。“去年,我们在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上投入了近240万元,将整个工厂的产业链集成起来,利用数字化系统代替管理层进行基础管理。”华兴针织的“90后”执行董事王子豪透露,2023年,企业整体产值提高了15.8%左右,产值接近20亿元

随着工业4.0浪潮袭来,“智造”升级在现代针纺产业领域中不断渗透。

走进中国(江西)青山湖针纺服装综合服务中心,只需站在AR试衣镜前,手指向屏幕上心仪的服装款式并选择“试穿”,就能一秒“变装”。

“这是AR试衣镜的虚拟试衣功能,主要是为园区内针织服装企业提供看样、销售配套服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周晞说,为了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多年来,大家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创新。

“共享设计中心”“样衣展示中心”“众创空间”……中国(江西)青山湖针纺服装综合服务中心里,汇聚了众多针纺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针对中小企业转型的痛点,服务中心以平台为载体提供上下游配套供应链,面向入驻企业线上先‘量体裁衣’,线下再还原制作成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服装设计、生产、销售全流程,拓宽针纺产业新的增长点。”周晞介绍道。

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进一步优化了针纺产业的配套服务。历经50余年,南昌已有超过3500家现代针纺企业。2023年,全市418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2.9亿元。如今,南昌针纺产业已形成了链条全、门类多的优势,综合实力全省领先、全国靠前。

一座高铁新城

传统产业打开新天地

2023年12月27日,杭昌高铁黄昌段正式开通运营。当天上午9点08分,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4012次列车从南昌东站开出,一路碧波荡漾、阡陌纵横……

向西2公里,南昌福德隆实业有限公司内,一辆辆满载针纺成衣的货车缓缓驶出,奔赴海外市场。

“公司离洪腾高架直线距离不足200米,向东可直达南昌东站。按每天近百吨布匹进出的量来算,不仅提升了运输效率,还节约了一大笔物流成本。”谈及企业如今的区位优势,福德隆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聪激动地说,“今年,我们准备抢抓高铁新城发展机遇,布局国内市场。”

杭昌高铁路上的点点站房,正是内贸市场的条条通道。“从南昌东站去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都只要4个小时左右车程,能快速帮我们对接国内优质市场。”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吴红兵告诉记者,他们即将出发去沿海城市参加针纺博览会,开拓新天地。

立体化交通枢纽的加持,让南昌针纺内贸市场释放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而以外贸为“主战场”的针纺人,也已马不停蹄“扬帆远航”。

新一轮的“出海”大潮下,“抢单”计划不断出现在针纺企业家的日程安排上。他们或由政府包机组团奔赴海外参展,或个人自主联络外出招商,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面料、家纺及鞋展”上,江西省欧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嘉齐收获颇丰,不仅现场达成了数额可观的意向订单,还嗅到了海外市场的新商机。

“‘出海’不仅是‘抢’单,更重要的是与全球买家建立联系,把脉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万嘉齐分析,过去大家主要生产代工产品,要想真正把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不仅要把订单拿回来,还要将先进的生产工艺、研发设计、智慧化管理模式都融入产品中去,“我们计划拿到订单后,专注研发设计,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也为下一步打造自有品牌做好铺垫。”

从零散的家庭作坊到规模大、

数字化程度高的特色产业集群,

从单一依靠外销市场到内外销“同步走”,

从廉价贴牌代工

到开创高附加值自主品牌

……

75年高歌奋进,

漂洋过海的青山湖文化衫,

跟随新时代阔步前行。

今日的南昌“东大门”,

正以崭新姿态广迎天下宾朋。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陶婧 邬靓

编辑:梁琼 二审:涂景 终审:杨赟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