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老年痴呆特效药来了!上海开出首张处方

转自:医学界

撰文 | 凌骏

今日(6月26日),“医学界”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获悉,科室开出了我国第一张阿尔茨海默病(AD)靶向治疗新药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处方,为6名AD早期患者进行注射治疗。

这6名患者的治疗周期为18个月,每个月输注两次lecanemab。“这是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AD从对症治疗、危险因素干预等,正式迈入了精准靶向治疗时代。”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郁金泰教授对“医学界”表示。

lecanemab是20年来全球首个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完全批准的AD新药,属于抗β样淀粉蛋白(Aβ)药物,它通过清除大脑中有毒的Aβ蛋白,从而逆转AD的病理发展,延缓临床进程,在今年1月9日获我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目前,全球共有4个国家批准该药上市。

6名患者完成治疗

此次首批用药的6名患者年龄在55岁到75岁不等,此前均出现记忆力衰退的主诉症状,随后在华山医院进一步确诊为AD早期。

“从去年lecanemab获批并有望进入国内的消息传出后,就有不少患者来门诊咨询相关信息,想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药。”郁金泰告诉“医学界”。

68岁的徐先生是首批用药的6名患者之一,他从2021年起开始出现轻微的记忆力下降,起初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但随时间推移,家属发现徐先生的症状逐渐加重,经常连前一天发生的事都无法准确回忆。

2023年10月11日,家属带徐先生来到华山医院记忆障碍专病门诊,经过认知量表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徐先生被确诊为AD早期。

其他几位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也大致如此,59岁的马女士在2022年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记忆力减退,并在医院做颅脑磁共振(MRI)被查出海马萎缩——海马体是大脑负责记忆的重要部位之一。当时,郁金泰团队为她进行了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据郁金泰介绍,AD的发生发展共可分为3个时期,包括“临床前期”,即脑内已经出现Aβ和Tau蛋白等病理改变,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轻度认知障碍期”以及“痴呆期”,痴呆期又分为早、中、晚期,从临床前期到痴呆期全病程可超过20年。但按照流行病学研究,AD患者从痴呆症状早期发展至中、晚期直至死亡,平均仅5到6年。

在lecanemab问世前,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等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均属于对症治疗药物,能一定程度改善认知,提高生活质量,但无法根本上延缓或扭转AD病理进程。

而lecanemab之所以被称为“里程碑式”的AD新药,在于它首次将“靶向调修”和“精准诊疗”概念应用于AD患者的临床治疗,选择性结合并清除了AD的核心病理标志物之一——大脑中有毒的Aβ斑块。

2022年底发布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用药18个月时,lecanemab组患者认知和记忆功能下降的速度,较安慰剂组减缓27%。

2023年4月发布于《神经病学和治疗》的模拟模型评估数据则显示,相比单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增加使用lecanemab,能使AD患者朝疾病更严重阶段进展的平均时间延迟2到3年。

改变临床诊疗模式

lecanemab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范,从今年4月起,门诊上已有很多AD患者咨询,郁金泰团队也开始用药筹备工作,包括在患者筛选、药物治疗标志物操作流程、安全性保障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

“首先是要进行明确的病理诊断”,郁金泰告诉“医学界”。

AD的临床异质性非常大,越是早期诊断越是困难。除了认知量表评估,确诊AD还需通过大脑Aβ-PET、Tau-PET扫描,或腰椎穿刺脑脊液明确病理。郁金泰表示,由于此前缺乏“特效药”,若患者无特别要求,对出现认知、记忆等衰退的患者,医生往往会直接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对症治疗等。

海外情况也大体如此。《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此前报道称,在加拿大,医生通常不会用PET扫描或脊椎穿刺来诊断AD,因为在无特效药可用的情况下,确认淀粉样蛋白的存在意义不大。

特效药的出现将使这种情况发生根本改变。与此同时,目前β淀粉样蛋白抗体药的临床证据均集中在AD早期,因此中、晚期患者并不符合用药适应症,郁金泰分析,“这是因为虽然药物清除了有毒的β样淀粉蛋白,但可能已无法逆转中、晚期患者脑内产生的大量有害的下游病理过程。”

对于收治入院、符合初步用药指征的轻度症状AD患者,郁金泰团队进一步开展了MRI、SWI(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和APOE基因检测,确定患者脑内没有缺血、出血灶,以及不属于APOEε4基因纯合子携带者。

据了解,ARIA(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异常),包括脑水肿(ARIA-E)、脑出血(ARIA-H)等,是目前β淀粉样蛋白抗体药物普遍存在的副作用,APOEε4纯合子患者则被认为更容易出现此类事件。根据lecanemab的药品说明书,“在决定开始治疗时,考虑检测APOEε4状态,以告知发生ARIA的风险。”

“这是我国国家药监局批准后,我们首次使用这一药物,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筛选患者,评估收益风险比,降低并发症风险,让患者能够最大程度获益。”郁金泰告诉“医学界”,在众多有用药意愿的患者中,团队首批筛选了约50人。

据了解,在今日完成了前6名患者的治疗后,团队还将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观察,根据具体情况陆续完成其余患者的规范化标准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10日,美国FDA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咨询委员会又以11比0的投票数,赞同另一款类似药物donanemab治疗AD的益处大于风险,建议FDA批准。donanemab在2023年10月获得了我国药监局的新药上市申请受理。

AD治疗新时代

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统计,AD目前影响着全球约5500万人。我国是全球AD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2022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达1300万,AD痴呆患者达983万。

AD新药长期有着“研发黑洞”之称,是失败率最高的新药研发细分赛道之一。郁金泰认为,“特效药”的破冰,也意味着AD诊疗正式开启全新的精准诊疗时代。

郁金泰有着近20年的AD临床诊疗与科研经验,他告诉“医学界”,大约在2010年以前,国内对AD防治的认知普遍不足。“患者对‘老年痴呆’有着强烈的病耻感,很多家属也不太当回事,认为这是衰老的自然表现。”

当时的医院也鲜有“记忆力障碍”专病门诊,一般仅在神经内科常规门诊开展诊疗。“AD患者会有睡眠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相关症状,医生通常对症开一些睡眠、情绪或精神类等药物。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很多患者也不会要求明确诊断。”

随着技术发展,诊疗方案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通常是先评估患者是否有‘痴呆’,再根据具体表现确定痴呆症的类型,对症对因干预。”郁金泰说,“而现在即便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我们也可以通过PET或脑脊液的生物学指标提前精准诊断,做到了AD精准防治的关口前移。”

实现疾病诊断“关口前移”价值的基础,是要有明确的干预方式。2015年,郁金泰团队在美国《预防杂志》发布重磅研究,首次提出了促使AD发生发展的九大危险因素。

基于这项研究,2020年,郁金泰团队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AD循证预防国际指南,该指南通过包括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及体重、血压、睡眠、锻炼、饮食管理等21种方式,提示至少能阻止40%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同年,《柳叶刀》也发布了一份相似的报告,由28位世界顶级痴呆研究专家牵头撰写,提出了能延缓或预防痴呆发生的12种危险因素。

有了干预手段,公众的早诊意识也随之提升。近年来,郁金泰时常会在门诊中遇到三、四十岁的年轻就诊者,他们仅有轻度记忆力下降,但由于存在AD家族病史、AD危险因素等,希望能够提前进行病理检查以评估未来患病风险,并及时开展干预。

而对于已经进入“轻度认知障碍期”的患者,“包括认知功能训练、有氧运动、经颅磁刺激治疗等,AD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郁金泰说。

β淀粉样蛋白抗体药的问世则进一步补齐了“版图”。“相当于目前针对性的预防、治疗手段,已经实现了贯穿AD轻度认知障碍期和痴呆早期。”据了解,随着lecanemab投入使用,郁金泰团队还将开启一项新的研究。

“lecanemab的临床数据预测模型提示能延缓2至3年的疾病进程,但AD是一种复杂疾病,临床实践中可以采取‘鸡尾酒疗法’,一方面通过靶向药改善脑内病理情况,另一方面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同时再结合持续的生活方式干预、危险因素管理等。”

“综合治疗后,‘2至3年’这一数据是否还能再延长?是否还能进一步改善症状?我们希望能得到一个积极的答案。”郁金泰说。

这只是一个开始

2023年7月17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社论《开启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时代》指出,尽管还谈不上“治愈”,但类似β淀粉样蛋白抗体药的靶向新药出现,将最终改变AD的研究和临床前景。

“精准的AD早期诊断、个性化的收益风险比评估,以及强调AD全程的疾病管理,将随之愈发受到重视。”社论指出。

针对“临床前期”AD高风险人群,目前lecanemab和donanemab均已开展相应临床试验,以判断能否进一步提前治疗窗口,预防未来的认知衰退,彻底阻止AD发生。试验预计将持续至2027年。

AD管理模式从三级预防转向一级预防,将有助于减轻相关疾病负担。疫苗领域,尽管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但学界也始终在探索运用主动或被动免疫治疗,来预防AD的发生。

与抗体药类似,目前AD疫苗的试验仍多集中在发病早期患者中开展。2023年6月,美国FDA授予抗Aβ免疫治疗“ACI-24.060疫苗”突破性疗法认定。同期发布于开放期刊Cureus的一项系统评价指出,针对16项七种不同类型的AD疫苗临床试验,多数报告了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良好结果,但仍需要足够有力的III期数据来说明最终疗效。

诊断方面,近年来血液检测逐渐成为AD研究领域的热门。今年年初,郁金泰团队、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教授团队接连公布研究成果,通过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有望将AD的确诊提前至发病前15年。

相较于目前相对繁琐或昂贵的脑脊液检测和PET扫描,AD血检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前景,通过高效、便捷地检测AD风险,进一步扩大早筛人群,甚至纳入常规体检,以期实现在最早期就介入医疗干预。

郁金泰告诉“医学界”,类似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等有着明确的治疗临界指标,“目前AD治疗的挑战,还在于要找到一个稳定、精准反映脑内病理改变的血液标志物,同时界定早期治疗时相应标志物的临界值。”

作为目前仅有的AD特效药物,lecanemab一年的用药费用高达18万元,如何让更多患者能用得起、用得上,还有很大探索空间。同时,郁金泰认为AD将来完全有希望被攻克。“新药的获批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疾病基础研究理论突破、精准诊断、靶向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还存在无限可能。”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