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你好,中国大运河|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媒体智库联盟杭州发声

转自:河北新闻网

悠悠运河,以水为脉,润泽众生,传承千年。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不同于以往的世界遗产,这条人工开凿的中国大运河绵延六千里,沟通南北,穿越古今,沿线自古都是人口稠密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运河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运河文化,至今仍深刻影响着运河边的人们。

而大运河流经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在岁月的长河中,也给每一段运河浸染上了一方水土的底色。

如何做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让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

十年呵护,运河新生。

正值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之际,今天,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和浙东运河起点的杭州,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运河沿线北京晚报、每日新报、燕赵都市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郑州晚报、绍兴晚报、宁波晚报共9家媒体,共同启动“你好,中国大运河”媒体智库联盟采风行动,通过主旨沙龙、成立开放式智库联盟,线下采风等,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当代价值,探讨协同推进大运河保护的路径方略。

有人说,运河申遗的难度在于,它不像长城那样是“凝固的文明”,而恰恰是流动的文化。申遗成功是个历史性的节点。人与自然、当今社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相互依存,十年间依旧在奔涌前进。

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在思考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创新,我们依旧想探讨我们还能为她做什么。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让老“杭州市长”苏轼眷念的西兴,不仅是浙东运河的发源地,也承担着过塘转运的功能,让大运河与钱塘江连为一体。900多年后,这个依托运河源头而发展形成的商贸古镇上,古朴的原住民和国潮主理的年轻人共同谱写着新时代之歌。

在今天的活动现场,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朱国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党委副书记李杲、齐鲁晚报副总编辑王健、滨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翟慧清、“运河三老”之一朱炳仁分别致辞,就大运河如何焕发新生发表了各自见解。

十年之前,我们携手合力,共同见证了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进程;十年之后,如何挖掘沿线城市特色文化,让大运河成为“有尊严”的文化遗产,又成了我们一致的目标。

在中国晚协指导下,钱江晚报等9家运河沿线城市的都市报就“拾年·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这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成立媒体智库联盟。

大家一致认为,大运河是运河人家的精神纽带,是生活的,是人文的,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

9家运河沿线城市的都市报聚在一起,是大家共同关注大运河的开始。

未来九家媒体将继续联手,长久推动大运河的研究、助力地方开发,展现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中涌现出的新质生产力,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当代价值,为这条千年大河的未来注入更多的媒体力量。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还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保护开发宣传等,进行主题交流。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辑陈亚飞,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遇见大运河》总导演),杭州运河综保中心主任房友强,运河文化带管理负责人王志勇,中国网络作家村党支部书记、滨江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誉蓉先后发言。

大运河媒体智库联盟采风行动同步开启,与会嘉宾还将走进杭州西兴历史文化街区,感受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保护、文旅发展以及运河沿线的美好生活。

(记者 王好 章卉 吴煌)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