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家门口”就能享北京专家治疗!这个项目提速增资

南宁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近日,患者陈生(化名)给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四医院)送来锦旗。

2016年,陈生被诊断患有继发性肺结核,因既往未规范治疗,病情加重。今年2月28日,他再次来到四医院,定期在四医院北京专家门诊随诊治疗3个月后,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好转。

6月12日,感染耐药结核菌的38岁患者陈生送来一面锦旗,感谢四医院及北京专家的诊治,让他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而这一切得益于南宁市于2023年启动的广西传染病重症救治与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传染病专科诊疗能力。

“耐药结核”患者痰检阳转阴

陈生有乙肝病毒携带病史,2016年诊断出“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没有规律服药,且在抗结核治疗半年后自行停药。因既往未规范治疗,此次结核复发,病情严重,在当地医院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陈生被列入“疑难危重病例”队伍。

主治医生介绍,陈生肺部病灶较前明显增多,出现空洞,并在检查后发现感染耐多药结核菌。这意味着,常规一线药物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因为多种药物耐药,能选择的治疗药物不多,得知四医院于今年初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肺病诊疗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宁)(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设置有结核病诊疗专家工作站,并成立初乃惠主任专家工作室后,当地医院建议患者到市四医院找北京专家诊治。

经反复研究病历后,专家团队为陈生制定了合适的耐药方案,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诊疗机制,治疗3个月后随诊,陈生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好转,4个月后痰检阴性。

据介绍,在四医院结核病科接诊的患者中,像陈生这样因既往未规范治疗的患者不在少数。全国结核病领域知名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主任初乃惠接受采访时介绍,结核分敏感结核和耐药结核,耐药结核是治疗难度较难的一种,陈生属于后者。目前他接受的治疗方案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治疗疗程由原来的18~20个月缩短至6个月,二是药物不良反应少。

“家门口”享受北京医疗资源

在四医院北京专家门诊,有来自崇左市、北海市、合浦县、上思县等广西各地的患者,北京专家的诊疗指导,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助力。

四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谢周华介绍,建立合作后,协同创新中心打破了时空壁垒,为患者节省就医成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北京医疗资源的便利就医条件,让群众看病更加安心。

“与北京的专家合作以后,不管是科研还是临床诊断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谢周华副院长说,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以后,全方面的共建和合作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据悉,今年4月份,由四医院医疗专家团队主笔的《纳米孔测序检测痰液样本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一文,在《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正式刊载。作为写作团队成员之一,该院结核病科二病区主任朱庆东介绍,协同创新中心落户后,论文创作的想法从萌芽到成品,都得到了北京专家团队的启发和指导。前沿理念和临床实践缺一不可,该论文也是双方启动合作后的首篇科研论文。

搭建平台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2023年底,四医院牵头成立了广西区域性传染病重症救治联盟,整合协同创新中心资源,为联盟成员搭建了影像、心电、专科诊疗等远程服务的重要医疗资源共享平台。

2024年5月24日,四医院结核病科、重症医学科携手北京专家团队,为广西区域性传染病重症救治联盟成员单位扶绥县人民医院1名危重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在患者的诊断治疗方面给予了指导性意见,有效地解决当地医院救治难题,避免危重患者转运上级医院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进一步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需要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谢周华副院长介绍,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医院全面整合现有资源,线上线下结合,为有需要的患者打通了“北京名医”的就诊绿色通道。

据统计,2024年1—5月份,结核病诊疗专家团队工作站开展线上交流、会诊共计21次;北京结核病科专家到院指导16次,包括门诊坐诊、科研指导、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学术授课等。

来源 | 南宁晚报·南宁宝新闻客户端 记者 叶祯 文/图 通讯员 骆秋妤 许超艳 曾春梅

编辑 | 宁玉桦

校对 | 卢小青

审核 | 农春雨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