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上海营商案例|徐汇首批“集装箱餐饮”落户滨江提升水岸活力

澎湃新闻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上海“一江一河”贯通开发中,徐汇滨江实现了8.95公里岸线贯通,但出现人气冷热不均、人流无法长期稳定驻足的问题,需要增加生活、商业配套,提升岸线功能品质。

然而,企业想在滨江岸线开店营业,提供市民游客所需服务,受到区域规划、房屋性质、风貌和生态保护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作为合规的经营场所获得注册。

徐汇区秉承“前端创新放、后端高效管”的审管联动理念,推动全市首批10家“集装箱餐饮”落户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实践“小型餐饮备案”制度,是食品经营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再提升的生动缩影。

前端创新审批,化解“集装箱餐饮”备案难题

原来,经营场所不符合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条件的餐饮单位,满足3个基本条件就能在上海获得备案开展经营活动:一是人民群众有需求且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二是有固定经营场所;三是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卫生要求。

“集装箱餐饮”空间布局受限,很难放置符合食品经营许可监管要求所需的配套设施。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经过严密论证认为,固定在指定点位上的集装箱或餐车都可以算作“固定经营场所”,并以此向上级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并得到认可。

此外,“集装箱餐饮”创新经营地址表述。与常规餐饮门店食品经营许可证上显示的经营地址门牌号不同,滨江某品牌冰激凌集装箱售卖点的临时备案公示卡上标注“7-11便利店(瑞宁路295号)南侧约90米”。

在小型餐饮备案审查过程中,允许7-11便利店门牌号对应空间扩大,挂靠7-11便利店附近的“集装箱餐饮”,让集装箱餐饮申请小型餐饮备案有了确切、规范的经营地址。

后端制定“备案指引”,明确职责,规范监管

徐汇区滨江管委会促成“共建共治联盟”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以及及职能部门、属地街镇和国资国企之间的集成协作。通过出台“业态发展导则”等常态化运营的规范标准,确立滨江沿线站点布局规范。

为规范沿江餐车和集装箱商业站点的经营,徐汇区食药安办、徐汇滨江管委办联合制定了《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小型餐饮备案规范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徐汇滨江管委办、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绿化市容局、属地街镇等部门职责,共同对这些特殊的商业站点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从承办单位资质到站点选址、硬件设施,再到食品加工经营活动,《指引》都有详细要求。

《指引》对具体经营业态和品种实施正面清单管理,原则上以现制现售的热加工工艺和简单处理的食品为主,经营单位的食品供应方案需经过相关职能部门和所属街道会审,不得转包,不得擅自增加、变更供应品种,确保在提升“烟火气”的同时,守住滨江水岸“舌尖上的安全”。

10个“集装箱”激活西岸消费场景

徐汇滨江的营商实践正在诠释:以服促管、管服融合的工作举措,既是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必要方式,也是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服务和监管、活力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为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营造了更为安全稳定、更加公平有序、更具创新活力的市场环境。“集装箱商业服务站点”被写入《上海市加强消费市场创新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徐汇方案得到全市推广。

在营商新实践和监管新模式的良性互动下,徐汇西岸8个区域共10个沿江餐车和“集装箱餐饮”服务站点全部开业,经营的餐饮种类包括咖啡、冰激凌、糕点、西式快餐等多种类型。在高端典雅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之外,徐汇区以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滨江水岸品质,增加了更多消费场景及休闲空间,展现出更平易近人、可感可亲的“人间烟火”。

---------------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