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制造溶栓药有望“出海”

北京晚报
关注本报讯(记者王瑶琦 柴嵘 通讯员卢国强)昨天,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脑血管溶栓药物研发首次“领跑”世界。同时,天坛医院还公布了由该院独创的“急诊卒中单元”治疗模式,有望改写国际临床指南。
近30年来,由欧美国家主导研发、生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药品阿替普酶,一直是大多数国家唯一推荐静脉溶栓用药。但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厂家少、产能有限等原因,近几年不少国家面临阿替普酶供应不足的困境。
瑞替普酶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因工程改良药,1996年在国外获批上市,但多年来鲜有研究把该药与卒中联系起来。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李姝雅介绍,研究团队针对北京一家国企生产的瑞替普酶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发病4.5小时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瑞替普酶疗效优于阿替普酶,而两者安全性相当。不仅如此,瑞替普酶给药更方便——间隔30分钟实施两次静脉注射,每次18毫克即可。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瑞替普酶的国际多中心试验,让这种‘北京制造’的药物尽快‘出海’。”王拥军说。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仅为4.5小时。能不能突破这一极限?王拥军和团队成员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
最终的试验结论令人振奋:对于发病4.5至24小时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且有影像“半暗带”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药物替奈普酶可降低残疾率,且不增加死亡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半暗带”即脑组织介于正常与梗死之间,恢复正常血流后功能仍然可能恢复。
“试验证实了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到24小时内安全有效,这在世界上是首次。”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熊云云表示。
天坛医院神经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荆京介绍,最新研发的“急诊卒中单元”将传统急性卒中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和治疗等关键环节高度集中到一个空间,仅占地32平方米。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接受再灌注治疗,整个过程无需奔波于诊室、影像检查室、治疗室之间,治疗全过程被压缩到20分钟内。
目前,“急诊卒中单元”已经在国内近20家医院投入使用,并将开展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