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重庆巴南:乡间老院栖乡愁

转自:光明网

【中华古迹巡览】

光明日报记者 李 宏 张国圣 光明日报通讯员 袁启芳

夏日的阳光洒向巴渝大地,重庆巴南区天星寺镇天井坪山云雾缭绕,走过一畦畦长势喜人的禾苗庄稼,一座四合大院“别花山房”让人眼前一亮。这座在清代“廖家大院”基础上修缮保护的老院子,成了一处独特的民宿。

巴南区曾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水陆贸易繁盛,留下了200多处明清以来的祠堂会馆、宅第民居等古建筑。

2021年,巴南启动实施“巴县老院子”品牌工程,修缮了一批具有巴渝风格、巴县传统、巴南特色的乡间传统院落,让一大批散落在乡野大地上的历史文物“苏醒”过来。

距离“别花山房”不到10公里的“花房筑·明院”,原是村民赵玲家闲置了十几年的农房,长期无人居住、杂草丛生。2019年,她将老房子折算入股,交由合作公司经营。“老坯墙、老木梁,只需一眼就能想象它改造后的模样。”巴南区旅游发展协会会长刘晓波告诉记者,一个院坝、一片竹林、一杯清茶,是都市人向往之地。

刘晓波带领团队改造老院时,专门保留了土坯砖瓦结构,完整体现了巴渝老民居特色,并将原先老院储存红苕的防空洞、猪圈等加以改造利用,形成现代性与乡趣结合的特色民宿。

在旧石板铺就的院坝里,一座座竹亭村舍掩映在蓝天绿树之间,古朴味道扑面而来。各个房间都配备了整洁的现代家具,还有地中海风情的卫生间,古朴与现代浑然一体。

独特的设计赢得了游客的青睐,这里开业以来生意越来越好。“整个民宿采取包院形式,为客人打造定制化服务,不论是策划一场订婚仪式,还是在民宿度过一个纪念日,我们都会根据客人需求布置场地、打造食谱等,为游客体验注入满满的仪式感。”刘晓波说,“周末要想来住上一晚,得提前一两周预订才行。”

老院子还“唤醒”了周边的闲置房屋和劳动力,不少村民经过专业培训,成为民宿的服务员或管家。周边农副产品也被“打包”进老院子中,成为丰富项目内容、吸引游客的特色产品。

如今,在政府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老院子正在“重生”。坐落在南彭街道的“朱家大院”是清朝时期的大宅院,经过修缮,这座曾是危宅的百年老宅成为一座以融合图书馆、艺术展馆、剧场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巴县老院子”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也是地域新型文化空间展示窗口。依托老院子,巴南区图书馆打造了巴南旅阅书房公益服务项目,探索“行走阅读+乡村阅读”的创新做法,还举办了“昆虫研学阅读”“线装书平工体验研学”等主题旅读学习活动,拓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在火热乡村游的带动下,老院子的旅游资源聚合能力也充分释放。围绕“巴县老院子”,巴南区开发了3条与周边户外运动、健康养生、农业休闲、亲子游乐等旅游产品多元融合的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3.35万人。

如今的“巴县老院子”,融合了都市生活的热闹和乡村生活的宁静,成为大家探索生活新方式的独特场所,栖息着人们的乡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待。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6日 10版)

[ 责编:李伯玺 ]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