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环境、确保饮用水安全,南昌这样做!

南昌发布
关注转自:南昌发布
今天,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今年以来,
南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4月,
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1.82%,
同比上升3.03个百分点;
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0.9%;
断面水质达二类占比60.61%,
同比持平;
鄱阳湖南昌湖区
总磷浓度为0.068mg/L,
同比改善12.08%;
全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
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扬介绍,全市共有51个乡镇级(含村级“千吨万人”)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均已完成划分并获得省政府批复,其中地级水源地6个、县级水源地5个(幸福水库水源地也是应急水源地之一)、应急水源地2个、乡镇级(含村级“千吨万人”)水源地39个。“十三五”以来,南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良好的水环境质量让南昌城市更宜居,
人民生活更幸福。
作为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南昌靠什么确保用水安全?

一起来看看吧!
——健全监测体系,夯实水源保护基础
逐年完善《南昌市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对全市地级、县级、乡镇级水源地水质监测指标、频次进行明确——每月对城区(6个地级)饮用水源水质进行采样监测,每年进行一次109项全指标分析;每季度对县级水源地进行采样监测,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分析监测;每季度对乡镇及以下(含“千吨万人”)水源地进行采样监测。
同时,南昌建设了饮用水源水质预警控制系统和高空瞭望系统,在对青云水厂、长堎/牛行水厂、双港水厂取水口水质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在上游红角洲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设了含生物毒性监测在内的40项指标监测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和连续,市生态环境局每日对各监测站点运行情况进行线上巡查,每月对站点数据传输率、数据有效率未达要求和质控数据不合格情况进行通报,每季度开展站点外部环境排查,每年开展站点内部排查;对朝阳水厂、长堎/牛行水厂、青云水厂和双港水厂等水源地保护区进行高空瞭望视频监控。通过预警监控和视频监控,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水质和保护区环境状况。

——强化环境执法,深化水源污染防治
制定了全市饮用水源巡查制度,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隐患排查,确保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坚持每月巡查不少于一次,对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隐患逐一排查;除日常巡查外,对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情况开展了多次专项排查和交叉核查等。强化部门联动,对水源地保护区内钓鱼、游泳、趸船排污等“旧疾”加大监管力度。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在常态化开展市级饮用水水源地视频巡查的基础上,对11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及1个应急水源地开展线下巡查179次,出动487人次,会同河长办、交通、城管、水利、水上公安等部门分别开展17次联合执法检查,宣传教育劝离违法垂钓、游泳人员306余人次,在6个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及1个应急水源地实施简易程序处罚13例,累计发现问题13个,全部整改完成。对39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查发现问题19个,均立行立改。全年未发生一起生态环境安全事件。

——完善制度保障,落实水源风险管控
出台了《南昌市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构建了“应急人员、应急专家、应急预案、应急物资、防控标识牌”五大体系,强化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为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进一步防范化解水生态环境风险,围绕落实“以空间换时间”应急理念要求,市生态环境局找准发力点,多举措推进全市9条涉及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河流开展“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编制,2023年,在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全省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优秀方案评选活动中,南昌市生态环境局报送的赣抚平原西总干渠“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持续深化成果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在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水污染事件,切实提升我市环境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黎姿/文 影视部/图
编辑:刘培堃 二审:涂景 终审:杨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