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北京科技周启幕 百余项创新成果亮相首钢园

转自:千龙网

5月25日,2024年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在石景山区首钢园11号馆启幕。记者在现场看到,主场活动共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科普互动体验、联合展区五大展区,百余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亮相。

介入手术机器人让医生告别沉重铅衣

在医药健康展区,Taikon·太空 DSA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简称DSA。它可以帮助医生看见病人身体里面微小的血管情况,如狭窄、出血等。唯迈医疗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取得MMPA和欧盟CE双重认证的国产落地7轴高端DSA。根据患者发病部位不同,它会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旋转。目前,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已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应用。

“以往,医生会穿着二三十斤重的铅衣来进行介入手术,一个小时左右全身就湿透了。手术过程中,医生还要完成非常精细的操作,由于血管有很多迂曲,医生需要将非常精细的导管、导丝从人体的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入到血管中,手术难度极高。”北京唯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OO 田威说,同时亮相的介入手术机器人是该公司与安贞医院联合研发的,通过大数据采集和智能仿生学习,模拟安贞医院顶级专家术中手法,使医生可以在隔室甚至异地操作,完成亚豪米级导管、导丝、球囊以及支架置入,并通过智能感知了解血管弹性和组织硬度,使医生免除X射线危害。

他说,与人有疲劳期不同,手术机器人可以随时保持精度,“它的精度非常高,相当于一根头发丝在掌心滑动的力道。”在临床验证过程中,这款机器人已经在多家三级医院进行数百例的手术,成功率为100%,目前正在国家药监局的绿色创新通道里审批,获得认证后将上市。

人形机器人运动范围大,可完成人类不能完成的动作

当前,智能制造领域展现制造业正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材料、科学仪器、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和氢能等多个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在智能制造展区,观众可看到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朱雀三号(ZQ-3)可重复使用火箭等智能制造突破性创新成果。

加速进化公司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具备运动范围大、轻量化设计、二次开发友好等特点。据公司商业化负责人李超逸介绍,这款机器人非常灵活,如果摔倒了,它可以自己以多个姿势起身,且不会损坏。“现在很多机器人挂着链子,就是担心机器人摔倒,这款机器人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开发成本更低。”在起身过程中,机器人的腰部、髋部可自由转动360°,完成人类不能完成的一些动作。其全身拥有23个自由度,每一个关节都具备超大运动空间。

“除了硬件上有稳定的机器人平台,我们也会支持让它的软件足够好用,开发者使用我们的软件和机器人主控系统,开发一个新的机器人动作的时间比以前至少能减少50%。”他说。

机器人胸腔内装配了团队专为智能机器人设计的计算单元,支持 x86、GPU、ARM、类脑芯片等多种不同的芯片,可以根据场景灵活配置算力,让机器人轻松完成从感知、决策到运动控制的完整闭环。这款机器人预计下半年推出产品版并对外发售。

朱雀三号(ZQ-3)可重复使用火箭是一种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采用高强度不锈钢箭体和贮箱结构,可以大幅降低火箭的制造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据悉,朱雀三号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不少于20次,一级发动机在火箭回收后可不下箭检查,加注完成即可再次飞行,发射成本相较一次性使用火箭可降低80%-90%。

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大科学装置魅力

科普互动体验展区,前沿科技成果变成了公众热衷参与的互动展项。

戴上VR眼镜,观众仿佛置身河北省兴隆县,被青山环绕,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就矗立于燕山主峰南麓。“郭守敬望远镜的建成,突破了天文望远镜大视场与大口径难以兼得的难题,成为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随着解说缓缓开启,观众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和了解。

外观和内部展示、相关仪器设备展示……大科学装置VR漫游项目将难得一见的科研场景展示在观众面前。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代表了我国在高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突破。通过VR眼镜,观众可以深入其内部探索宇宙奥秘。安徽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被誉为中国“人造太阳”,它揭示了未来清洁能源的无限可能。VR体验将带观众领略其主体结构,感受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转向海洋,观众可以登上“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探访驾驶室、实验室等关键区域。

“神舟飞天——火箭发射”展项前,不少观众在排队。这一展项以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为背景,通过多轴姿态控制技术与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为体验者重现中学课本中《太空一日》所描述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历史时刻,还原航天员从准备到发射,从升空到遨游太空的整个过程。

动物眼睛VR 项目中,观众可以借助VR技术,切身体验到蜜蜂、长颈鹿等动物的视觉。也可以切换到人类的视角,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人类的视角和动物们视觉的区别。

4D动态光场重建系统亮相,可快速制作逼真数字人

联合展区汇集联合参展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诸多关键技术攻关成果,涉及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AI检疫性生物智能识别等诸多领域。

在石景山展区,重光照4D动态光场重建系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系统由全自主6色可编程控制LED光源、相机阵列组成,每个光源上都有一圈光珠。系统主要用于制作超写实数字人,如谷爱凌、米卢、董浩、徐梦桃等数字人的制作,都使用了这套系统的技术。

据北京元客视界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王煜介绍,传统的数字人制作需要经过绘画、建模、绑定等流程,时间长达半个月,使用这套系统,制作时间可以压缩至1-2天。

这套系统可以一次性获取动态的人物模型数据,真人做54组表情和常用的动作,系统可以连续采集人脸动态表情,包括微小的肌肉运动,同时采集不同状态的贴图材质信息,重现不同视角下观看人体的光影效果,输出4D高精度几何模型和8K贴图,“4D就是指不间断的相机拍摄能够捕捉每一帧画面,确保数字人在直播等场景动起来时,面部的表情更加接近于真人。系统扫描精度可达皮肤毛孔级别,具有高视觉保真度,可以用于影视和游戏中。”

系统最大的主体位于冰壶馆,其直径6.6米,高度达5米,搭载了757个光源,上面包含了9798颗不同的灯珠,灯珠数量居全球之首。“人在真实环境当中,他身上反射的光也会根据环境不同而变化,系统可以模拟环境光照,通过相机采集用于大模型训练的数据。”他说,目前清华大学、北交大、支付宝等单位也在使用该系统采集AI训练数据,也与国内10余家头部科研机构达成了数据库上的合作。

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展区内的AI检疫性生物智能识别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实现对外来物种的自动识别和鉴定,提升相关部门在识别有害物种和珍稀物种方面的工作效率。系统还整合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的远程辅助鉴定及3D特征标识等功能,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在海关检验检疫领域,它能够加速外来物种的识别与控制流程;在入侵物种的跟踪与鉴定方面,可以提供实时监控与预警服务。

网络大V将探访直播,进行科普

北京科技周还将邀请科技等领域的众多网络大V走进活动主场及市科普基地,开展探访直播,为观众带来独具一格的科普内容。同时举行“科学第一现场”活动,通过深度解读直播,以介绍精彩展项、专家对话、讲解科学知识等形式,展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成果。

2024年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结束后,将精选一批企业需求强、观众评价高的互动展项,走进科普基地、科技馆、学校、社区等场所和科普资源相对匮乏的郊区科普场所,开展科技周专题展示活动。科技周还将通过线上云展厅实时展示精彩展项。除石景山区首钢园的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外,全市各区、各科普联席会成员单位、科普基地等也在同步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周活动。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