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北京推行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

转自:千龙网

原标题:全面升级市场监管部门准入服务 开展全国首个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

北京推行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

北京将全面升级市场监管部门准入服务,开展全国首个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全面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推行“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正式发布《2024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九大方面三十五条举措的推行将进一步激发北京市经营主体活力,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

试点推出一系列便利举措

2024年市场监管领域的“北京服务”将有哪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企业又将获得哪些发展红利?《工作方案》中进行了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全面升级市场监管部门准入服务是今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推行的重点。针对这一服务,《工作方案》提出了4条工作举措。其中,北京市将开展全国首个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工作。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试点已获市场监管总局批复,北京试点将推出一系列具体改革举措,例如:规范注册资本认缴出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务院配套实施办法关于完善注册资本制度的相关要求;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便利经营主体一码通展、一码通查;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不断丰富外籍和港澳台投资人身份认证数据源,拓宽外资企业登记全程网上办理范围,为首都经营主体发展创造更规范便利条件。这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便利举措和创新制度设计,都将为全国继续深化改革贡献北京样板。

想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

先看“风险+信用”评估结果

政府部门在依法履行监管职能维护生产安全的同时,如何大幅减少监管对经营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打扰,实现监管“高效”企业“无感”一直是监管改革探索的方向。《工作方案》中“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中共推出6条工作举措。其中,推行“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被很多企业所关注。据介绍,纳入白名单的经营主体,除被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案件线索、专项检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执法部门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

“无事不扰”白名单如何产生?市市场监管局也进行了解读,白名单的产生,是以“风险+信用”分级分类为基础,结合前期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实践,北京选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餐饮、物流、养老机构等26个行业领域,组织行业主管部门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对经营主体开展“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综合评估,形成综合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为A类(风险低、信用好)的经营主体将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推荐范围,再由各区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发展重点和监管实际,最终确定试点白名单。需要强调的是如白名单内经营主体被发现存在违反守信承诺、严重违法或失信行为的,市场监管部门将及时调整“风险+信用”等级并移出白名单加强监管。若试点经营主体被纳入监管部门高风险等级,则按照监管部门的分级分类标准执行,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

探索开展非现场监管

细化“柔性执法”措施

今年,市市场监管部门还将统筹深入推进本市非现场监管工作。全面推动各部门探索开展非现场监管,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分析、评估相关监管数据,实现非现场监管行业领域全覆盖;细化“柔性执法”措施。完善市场监管部门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结合执法实际及时修订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等。

另外,《工作方案》还涉及了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维护安全稳定市场环境、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标准”、促进重点行业领域健康发展、推进京津冀市场监管服务改革协同、提高涉企服务质效等方面的内容,涵盖准入、监管、执法、服务等各个领域。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已连续四年出台市场监管部门营商环境改革工作方案,推出改革举措近百项。接下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快推动《工作方案》各项改革任务落实,以企业群众需求为抓手,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擦亮“北京服务”金名片。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