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买房送户口,南京这次抢人能否“绝地反击”?

wyyyz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文|秋池

来源|江南智造总局(ID:SouthReviews_csj)

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是中国顶级城市的标配。

然而,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不断攀升的经济实力的南京,近年来在轰轰烈烈的人口争夺战中却没能占据上风。

多次冲刺千万人口城市未果后,南京又放出了大招。这次出台的措施,几乎等同于来了就是南京人。

5月11日,南京市公安局印发《关于合法稳定住所落户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提到,为贯彻落实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要求,深化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南京市公安局研究决定,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在本市拥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实际居住的非南京户籍人员,可以直接办理落户。

通俗的理解就是南京这次“买房送户口”。对人才争夺战的新局面,南京能否绝地反击,实现千万人口之城目标?

南京的焦虑

在中国迅速变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南京这座历史名城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曾经的六朝古都,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但在新一轮的人口争夺战中,它似乎正经历着一场“焦虑”。

南京的焦虑,来自一场关于未来发展、城市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的全面较量。在合肥和宁波等城市的强力竞争下,南京的人口增长已经显示出放缓的迹象。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仅增长了5.59万人,总数达到954.7万人。这一数字与“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突破千万人口的目标还有差距。

相较于合肥和宁波,南京冲刺“千万人口城市”则是存在较大压力。

过去三年,南京常住人口增量分分别为,5.59万人、6.77万人和10.37万人,增长趋势呈现递减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此前曾提出“十四五”时期,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按近三年增长趋势,2025年南京实现常住人口破千万仍然存在着难度。

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经济活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服务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南京人口增长的减缓除了拉大了跟长三角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差距外,也带来了一些其他的不利影响。

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人口增长的放缓可能会影响南京的经济发展。

拿南京经济的“基本盘”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四大支柱产业来说,这里面既有对劳动力需求较大的传统制造业,也有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的新兴产业。例如,《2023年度南京市创新型产业集群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在309个紧缺人才需求岗位中,专业技术类岗位为226个,占比73.14%,其中最为紧缺的岗位有100个,占比32.36%。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口吸引政策,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南京的经济活力。

此外,人口增长的放缓也可能会影响到南京的商业环境。商业活动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如果人口增长停滞,可能会导致商圈萎缩,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放缓,进而影响到就业市场和居民的收入水平。

目前,南京在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但客观的来说效果还不够显著。2023年南京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01.07亿元,距离万亿显然还有不小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的千万人口城市焦虑还来自于同级别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

例如,继杭州、南京、沈阳、佛山后,5月15日晚间,同为长三角城市的合肥也放了大招,提出在合肥有合法产权住房,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落户,购买新房完成网签备案后可申请。

也就是说,在合肥买房就可以全家落户。

这对于南京来说,“黑马”合肥的举措让人才争夺压力又传递到自己身上了。

放宽落户成效几何?

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需要时间检验。

纵观南京历次落户放宽动作,似乎对于推动常住人口增长的效果还是比较有限,当然这也跟政策力度大小有关系。

2023年9月,35周岁(含)以下大专学历毕业生在南京市缴纳社保即可落户;2024年初,南京取消社保缴纳不少于12个月的限制条件。

正如前文所说,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增长了5.59万人,尽管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增长趋势却呈现递减态势。此外,跟周边城市相比,南京也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这就充分说明此前的政策力度效果还不够明显。

目前,南京常住人口达954.7万人,距离千万人口城市目标不足50万人,可以说是只差临门一脚。

不过,仔细观察这次政策出台的背景,力度和吸引效果可能真的同以往不一样。

5月17日,中央层面召开的保交房工作会议提出,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购,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从一系列配套政策来看,地方国资可以下场收购已建成还未售出的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这一政策对南京来说,无疑是“好上加好”。一方面,高房价一直是许多大城市备受诟病的地方,也因此降低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此次,如果官方下场收房并用作保障性住房,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另一方面,南京作为一个发展迅猛的城市,一直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集、交通压力大等问题。通过政府收购已建成但尚未售出的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不仅可以缓解部分住房供需矛盾,还有助于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

这对南京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南京的户籍政策新风中,我们看到了城市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南京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各地人才。

新政策的实施,不仅为南京带来了新的人口增长点,也为城市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活力。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而言,南京的落户政策变得更加友好,这无疑将增强他们在这座城市扎根的意愿。

人口破千万,

对南京有怎样的影响?

人口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南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突破千万大关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更是向世界展示其城市魅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识。

最为直接的体现是,人口的增长将为南京带来更加活跃的经济活动。随着人口的聚集,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促进零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人口增长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扩张,这将为南京的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

不过,对于南京来说,吸引人口更多的还是要聚焦年轻人。拿2023年来说,公开资料显示,江苏65岁以上人口1573万人,占比18.45%——绝对数全国第二,老龄化率全国第六。在江苏13个地市中,南通、扬州、泰州占比超21%进入超级老龄化;南京占比约14.5%,已呈深度老龄化。

此前,南京就针对年轻人不断放宽落户条件,特别是对35岁以下的大专学历毕业生开放,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在南京落户。此外,南京还取消了社保缴纳不少于12个月的限制条件,进一步降低了年轻人才的落户门槛。

不过,相较于杭州、苏州、无锡等周边城市对年轻人进行丰厚的租房、就业等补贴,南京也还需要拿出更大的现金支持力度。

然而,人口增长也带来了挑战。例如,城市管理压力的增大,如何在保证城市运行效率的同时,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将是南京之后必须面对的课题。此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也是检验南京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从产业角度看,南京的人口增长将进一步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人才的集聚,南京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竞争力将得到增强。

同时,如何吸引年轻人长久地扎根南京,本质上还是要有足够的产业作为蓄水池。

例如,此前“南京是互联网荒漠”的说辞曾一度让南京陷入尴尬境地。在南京这座城市的转型之路上,产业升级扮演着关键角色。过去的“互联网荒漠”标签,已经成为推动南京自我革新的催化剂。

目前,南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5个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均超过千亿元,创造出巨大的就业机会。此外,新能源汽车、新消费、企业数字化、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崛起,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究竟会如何,还需静待时间的检验。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