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杭州老板范总的话咋那么火?就是爱了这种“说话不累”的感觉!

杭州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

昨天,电视剧《繁花》在央视结束了重播。剧中杭州老板范总那一口融合蹩脚上海话、杭州话、杭普话的口音,还时不时迸出几句地道杭州话,再次收割了一波笑声。

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方言?遇见老乡心情激动会说;人一着急会说;一时想不起合适恰当的词会说;家人朋友面前会说……每每方言一出口,气势都要足一点!

"

从安徽来杭州工作20多年,勉强学会了一点杭州话和萧山话。

杭州话是南宋官话,还比较好懂,与其只隔一条钱塘江的萧山,属于萧绍方言,就不好懂了,即使同一个萧山,也分东片沙地话,南片楼塔话,以及市区的城厢话。在我这个外乡人的耳朵听来,一样,不懂。刚来报社前几年,单位开会,很多人还喜欢说本地话,能听明白的,十之一二。一定误了不少事。

萧山话中,相对好懂一点的,或者说,稍接近普通话一点的,是城厢话,这就是萧山人口中的普通话了,俗称萧普。本地人遇到我这个外乡人,一看说本地话我听不大明白,就会改为普通话,也就是萧普。刚刚说话还伶牙俐齿的一个人,一改萧普,忽然就变得有点结结巴巴,吞吞吐吐了。一个说惯了方言的人,改说普通话,而且是那种不标准的普通话,就像嘴巴里含了块小石头,舌条转不过弯,显得拗口而别扭。他说着难受,我听着也不顺耳,但好歹能大致听明白。也有憋足了劲说萧普,反而更难懂的。

报社流传着一个经典笑话:一位从北方调来的记者,去采访一个会议,发言的领导是本地人,说的是萧山话,记者刚来不久,听不懂啊,这不误事吗?遂举手示意,请领导说普通话。领导尴尬地笑笑,随后改说普通话,并且为了能让记者也听明白,那位领导可谓卯足了劲,一个字一个字地咬,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嘣,希望能咬嘣出新闻联播一样的普通话。

没想到,几分钟后,记者又举手示意,领导,您还是说萧山话吧,您这样说话说得费力,我听得也费耳朵。

我估摸着这个笑话的后半段,是别人添油加醋续上的,但有一点是可信的,说不惯又说不好普通话的人,讲普通话的时候,一定很别扭很吃力很难听。而说家乡话,那就自然多了,轻松多了,流畅多了,如泉喷涌,如大汗淋漓般快意。

有一次,同在杭州工作的十几位老乡聚会,都是在杭州打拼了若干年的人,有的人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更多的人,说的是普通话。一番寒暄,几杯酒下肚,不知道从谁开始,说的全是我们安徽老家的家乡话了,没有人号召,也没有人着意改口,就那么说着说着,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家乡话就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顺口,顺耳,顺心,无比亲切。我们也是有家乡的,我们家乡也是有自己方言的,老乡见老乡,不用两眼泪汪汪,说几句家乡话,解百愁,消百苦。

最关键的是,说家乡话,不累啊。

家乡是什么?你出生的地方,你长大的地方,是你的根,是你漂泊在外永远牵着你的那根线。

我的家乡和县,是长江之滨的一个小地方。离南京很近,与南京的方言,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你在南京的新街口,张嘴一说话,人家就听出来了,和县的吧?我一个堂弟,在南京的一个菜场做了十几年的小生意,为了招揽生意,他愣是学会了一口流利而标准的南京话,可一个老南京人,还是一声就辨出了他的乡音,你们和县菜老新鲜呐。从此他只说和县话,揽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南京老顾客。

说家乡话不累,家乡的菜也好吃。因为临江,湿气重,我家乡的菜又咸又辣,在杭州生活多年,我已习惯了杭州菜的清淡和甜腻,我也深知,重口味的咸和辣,对健康是不利的,但是,只要有机会,我愿意多尝几口家乡菜,唯家乡菜,能吃出老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别的山珍海味里,没有。

家乡的人,也更容易亲近。游子在外,每遇到一个家乡人,都有亲戚般的感觉。在杭州街头,偶尔看到家乡拍照的汽车,在一堆浙A拍照中穿行,恨不能追上它,跟车里的人打个招呼,用家乡话唠嗑几句。有一年在拉萨旅游,竟看到一辆家乡拍照的小车,我在车边等了半个多小时,可惜没等来它的主人,不然,与他在圣城,聊几句家乡话,何其畅快也哉!

离乡越久,思乡越浓。此刻,你想家了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对长居家乡的人来说

方言是证明自己来历的符号

对旅居异乡的人来说

方言是割舍不下的乡愁

……

如今

越来越多的新杭州人

加入这个城市大家庭

希望大家无论讲着何种方言

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温暖和归属

《夜读》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如果你喜欢夜阑挑灯、落笔添香,如果你恰好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心得想与大家交流,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欢迎你成为“夜读”的分享人。

征稿邮箱:hangzhoufabu@qq.com。

来源/邮箱投稿

字/孙道荣

封面摄影/王群力

制图/叶丛

编辑/沈如意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