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弄潮银发经济,贵阳如何破题?

贵阳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转自:贵阳发布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今年1月,我国首部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出台,将银发经济推向了时代风口。

数据显示,2023年贵阳市常住人口为598.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79.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3.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贵阳正逐渐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过去没有的养老需求如今产生了,过去有的养老需求如今升级了,过去不易进入的领域如今放开了,过去不起眼的产业如今壮大了……抓住种种利好,银发经济大有可为。

弄潮银发经济,贵阳何以突围?企业及相关部门又该怎样助推银发经济发展?

连日来,记者走访贵阳市多地观察到,从乡镇农村到城市社区,从就餐、学习、旅居到上门服务等方方面面,随着老年群体的消费场景逐渐丰富多元,围绕养老服务推出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高品质银发经济正在不断释放活力。然而,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是一个竞相逐鹿的新赛道。贵阳市银发经济转型背后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凉资源”得天独厚 “候鸟式”旅居养老现雏形

“4月到10月,村里是最热闹的,全村24家民宿家家爆满,村里外地游客比本地人还多。”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正勇告诉记者,每逢夏季,距贵阳市中心34公里的马头村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候鸟式”旅居者,他们口音各异,大多来自湖南、北京、广东、重庆等地,其中90%是55岁到70岁的中老年旅客,他们短则居住半个月,长则数月。

“没有仔细去记,其实10年前就有很多这种‘候鸟式’游客来这里旅居。”陈正勇说,那时候,游客主要是靠熟人介绍,或者是来贵阳旅游的时候偶然发现。

“我们最早来的时候大概是2015年,那时候我们租村民的房子来住。”来自广东的王老师回忆,“城市呆久了很向往这种乡村田园生活,村里没有城市那么吵闹,很适合中老年人短居,就是设施建设当时有点跟不上。”

随着“候鸟式”游客越来越多,很多村民自发做起了民宿,尝试发展避暑经济,唐发玉就是最早把自家房子改成民宿的村民之一。干民宿九年以来,唐发玉的民宿从5间发展到了18间,成为了众多“候鸟式”游客的栖息地。“现在已经开始有人订房,6月下旬会迎来订房高峰期,最多半个月就会被订完。”唐发玉坦言,一年之中收入暑期旅居占比最高,以去年为例,去年总收入70万元,其中民宿就有20万元。

为何唐发玉的民宿如此供不应求?前来订房的孙先生道出原因。“这边暑期短居是每人每月2700元,相较于住酒店来说,便宜不少。此外,还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些当地的特色活动,最便宜的篝火晚会只要480元,加上竹竿舞、敬酒歌一整个‘大全套’也才1380元,院里的客人可以一起拼,均摊下来一个人才百来块钱。”

数据显示,2023年新堡布依族乡全乡接待游客20万人次,总收入达1800万元,依靠旅居产业,全村1000多名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候鸟式”度假+养老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度假、养老模式,去年,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在76个候选城市中,贵阳位居第二名。不仅在乌当区,在修文县、息烽县、花溪区等地也有不少旅居游客,每到夏季,乡村民宿“一房难求”,不断带动消费和就业,农村焕发新活力,在“凉资源”的助力下,贵阳“候鸟式”旅居养老雏形已现。

银发族需求旺盛 银发经济潜力无限

“随着我市人口结构的变化,‘50后’‘60后’逐渐进入老年阶段,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具有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更新颖的生活理念,其消费的主动性更强,需求开始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升级。”贵阳市老年学学会理事、康养旅居专委会主任杜远艳把这一部分人定义为“新老年”群体。

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贵阳市愈来愈多的老年人正在成为有钱有闲的“新老年”群体,他们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更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大学作为“文化养老”的一个平台,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但目前,贵阳市老年大学“求学”人数众多,部分热门专业甚至“一座难求”。许多老年人为了能够顺利报名,不得不提前做足“攻略”,“抢”有限的学位。

“确实不太好报。”家住贵阳市老年大学附近的杨老告诉记者,这些年,虽然政府在不断开设相关机构,但老年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实在是杯水车薪,“连续三年报名失败,没有抢到名额。其实外面如果有机构可以学也挺好,但实在是不知道该去哪里找。”

办学场地面积狭小和教学设施不足是许多老年大学面临的办学困境。以贵阳市花溪区老年大学为例,该校仅有5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和一间会议室,舞蹈教室面积仅有约80平方米,只能容纳学员20名;声乐教室面积仅有60平方米,只能容纳学员40名;钢琴教室面积仅有25平方米,教学用电钢琴只能放置9台,只能招收9名学员。

据该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办学场地过小,目前只能开设一些普通的大众课程,并且许多班级报名已满,无法再招收更多的老年学员。教育设施、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老年大学发展速度缓慢,远跟不上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除了老年教育,贵阳银发族的需求开始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老年社交、老年旅游、老年理财都是这类人群的关注点。《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显示,2021年,45至64岁人群出游9.02亿次,占比27.80%,成为旅游市场第一大客源。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孝心经济”也是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爸妈逐渐变老,要更加关心他们。”小张在上海工作,父母不在身边,所以他更加关心父母日常的生活。除了平时给父母买东西之外,小张每年要给父母购买一些商业保险,安排体检。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80后”“90后”人群经常会为家里的老人购买日常用品、健康用品及节日礼品,使老年人接触到更多新的商品。“数字孝老”弥补了一些子女无法在身边照顾父母、亲人的遗憾。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像男女装、运动装或者亲子项目等,在商场中一般有特定楼层或者区域,在城市中也会有一些专门的主营某一类商品的商业中心或者街道,但几乎没有涉及老年人产品的专门楼层或者商业中心。所以,大家经常犯难:“去哪儿给家里老人买点东西?”

“网上的衣服没法试穿、质量参差不齐,常常是买了又退,甚至退来退去好几次也买不到一件合适的衣服。”家住云城尚品的赵女士苦恼地说。

“随着‘孝心经济’的日常化、规律化,适老产品或将进一步实现消费的快速增长。”杜远艳说。2023年“双11”期间,超200万家庭在京东健康为家人选购秋冬应季常备药,呼吸疾病用药成交额同比增长10倍。

老年人口人数在增多,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样也激增,因此,银发经济应运而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水到渠成。

养老机构“各显神通” 行业痛点亟待解决

需求催生市场,市场又引来竞争。为了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贵阳各家养老服务机构都在不断创新,除了满足传统80岁以上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照料服务,还力求为“新老年”人群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

“为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我们决定前端发力,围绕‘新老年’群体的需求,开办老年文娱中心,目前绘画、书法、声乐、乐器四个大类已开班授课。”贵阳工商康养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运营管理中心主任别传付介绍,公司目前实施“1+1+5+N”康养产业发展战略,即一个平台、一套体系、居家、社区、机构、老年用品及职业培训五个功能版块加N个项目。

截至2023年底,贵阳工商康养已陆续运营6个专业养老机构、1个中老年文娱活动中心和1个家护中心(下辖19个养老服务站点),产业链涵盖了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产品用品产研销(贵阳工商老年用品市场)、养老职业培训(贵州强力职业培训学校)及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等领域。

在乌当区,新光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贵阳工商康养对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依托新光职工医院的丰富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与养老的深度融合,集医、养、康、护四位一体,既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又能解决老人就医问题,从生活照料到心理慰藉,全方位提供养老服务。

4月18日,记者抵达时,恰逢58岁的邰光旭为母亲办理入住,提及为何选择该地,邰光旭说:“我母亲年纪大了,基础疾病比较多,之前都是我自己照料,因为刚做完手术,需要仪器随时监测,加上无法自主吞咽,我们自己根本无法照料,只能送到这里。”

“我们上了一套24小时监控系统,全部是无死角监控,例如晚上有人蹬被子,护理人员马上解决,不等老人按铃我们就解决完了,而且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要留痕。”新光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朱涛向记者介绍,未来新光医养将重点打造医养结合模式,利用成熟管理经验和专业的护工队伍,依托医院完善的医疗设施和医师队伍面向全国推出旅居康养计划,成立旅居康复养护中心,配置旅居养老床位100张,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医疗及个性化服务。

除了医养结合的模式,“养老机构+站点”的养老体系及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融合的模式是贵阳市大多数养老机构的发展模式。观山湖区长岭街道积善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张莉云表示,“部分半失能老人对养老站还是有刻板印象,不愿进站,但是这少部分人也有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上门服务。”

采访中,不少养老机构表示,养老护理人才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留在一线工作的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水平较低、专业性不足等问题,这制约了行业发展。

“事实上,相关养老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非常高,但与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相比,每年为数不多的毕业生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的‘胃口’。”贵阳康养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家政学院院长周莉表示,尽管本地需求旺盛,但该校每年专业中会有一半的学生选择去省外就业。

“一是没有相关政府补贴,二是行业歧视比较严重,我之前在省内一个养老站工作,一起上班的阿姨说话很直接,她说为什么我一个小姑娘要来干这个,为什么要和四五十岁的人抢工作,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贵阳康养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家政学院一名省外就业毕业生白露(化名)告诉记者,她目前就职于上海的一家养老机构,实习期政府每月会有3000元的相关补贴。

探索银发经济的“贵阳模式” 还需多方发力

目前,贵阳市的养老服务设施及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养老机构+中心+站点”的养老体系及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融合的模式基本建立。但与沿海起步较早的城市相比,贵阳的养老服务行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如养老设施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银发经济的“贵阳模式”,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什么是银发经济的“贵阳模式”?在采访中,发展康养旅居、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是多位行业受访者一致的看法。探索银发经济的“贵阳模式”有哪些困境?行业协会、养老机构都有各自的回答。

以乌当区为例,全区60岁以上老人47195人,占总人口数的14.08%,其中65岁以上老人31702人、80岁以上老人5626人。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该区多家养老机构都有着相同的困惑。

“除了政策红利,我们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进一步的指导。”朱涛说。

在走访中,受访企业有普遍共识,认为发展银发经济需要在供给与需求两端发力。如何将老年人的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银发经济的发展动力,是大家普遍面临的难题。

“深挖需求的前提是打造消费场景,树立消费意识,我们要给老年人提供不同的老年生活场景,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去打造老龄化IP。”杜远艳说。

贵州省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薛仁政则表示,行业内要优化养老供给结构,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质量监管,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确保老年人消费得到物有所值的体验。同时,要加强养老企业与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文化企业等跨界合作,共同打造银发产业链。政府应加强需求端政策引导,通过优惠政策、社会保障等措施多方面发力,引导老年人增加消费。

记者手记:

发展银发经济不能只算经济账

银发里藏着“银矿”,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令人瞩目。然而,对于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养老服务产业,市场主体往往投资热情不高。农村老年人购买能力偏弱,能够享受到的养老服务偏少,单靠市场也难以解决。为此,发展银发经济不能只算经济账。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养老事业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它承载着深厚的民生关怀和社会责任。养老作为产事业相融的特殊产业,见经济还要见民生、见产业还要见事业,不可偏废。对市场来说,要优化保障措施,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高品质需求;对于有关部门而言,要进一步保基本、兜底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强老年人基本民生保障,促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 贵阳网

编辑 | 赵子滟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