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依托高品质公共服务 成都东部新区将成为有活力、有潜力的新城

每日经济新闻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每经记者 谢陶    每经编辑 赵博渊    

一座理想的城市应具备怎样的特质?“心向往之,妙不可言”,这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给出的答案。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李晓江参与了国内多个重大区域规划,从主持参加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到成渝城镇群发展、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等,他始终努力在经济逻辑与产业逻辑的基础上,以人的需求为坐标,探寻出一条对居民更友好、与自然更和谐、亦更具韧性的城市发展模式。

4月19日,在以“世园主场·向新而行”为主题的2024成都东部新区北京专场城市价值推介会上,李晓江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并以成都东部新区为样本,分享了他关于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价值的最新思考。

“成都东部新区肩负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等多重定位,未来发展空间可观。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留足弹性,从传统建城到未来城市,体现了成都东部新区规划建设理念的转变。”李晓江向记者表示。

谈及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期待,李晓江直言:“我们不需要水泥森林,不需要大规模利用地下空间,而应该探索一座以人为尺度,满足多元需求,安全韧性的城市,一座既能吸引年轻人,又能留住农民工的城市。”

跨越龙泉山 治大城市病,寻发展增量

NBD:多年以来,您长期关注并深度参与到成都的城市规划。站在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理解成都东部新区的定位?对于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您又有哪些新的观察?

李晓江:我经常说我生在上海,成长在上海,工作在北京,但我最喜欢的两座城市,一座是广州,另一座便是成都。

事实上,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我参加的第一个线上会议就是讨论成渝高铁的东部新区站应该设在哪里。新冠疫情后我的第一次出差也是去的成都,参加了东部新区的授牌仪式。我们一直在不断认识成都,认识成都东部新区的价值。

成都东部新区的位置不用我多说了,范围挺大,人口不多,总体上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是非常独特的。它是我们国家第四个国家区域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走廊中的核心节点。对成都的发展战略而言,跨过龙泉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将城市发展新的“增量”放到了龙泉山以东。这既是一个经济战略、区域战略,更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成都平原地域非常有限,全球最高品质的农田和水利系统以及它的文化价值是需要认真保护的。因此,成都提出了“东进”——跨越龙泉山,向龙泉山以东的丘陵地区发展,而非在有限的平原地区。这个战略我认为是成都当下最重要的空间发展战略。在整个龙泉山以东形成“一核多片”的发展模式,关系到成都如何解决“大城市病”。

这个战略之下,成都的城市空间变成了“一山连两翼”的全新格局。过去它两边是山,现在把龙泉山变成了自己的“绿核”,变成了生态核心。在这样的地区进行开发我们当然知道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但同时又要等待非常好的机会,聚集非常好的资源,既要有远见又要能解决当下发展问题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

这些理念方法的“源头”还是在于如何依托成都这座“现象级城市”。如何强化与成都(其他区域)的联系,发挥成都的支撑作用、辐射作用,把成都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人才吸引力传递出去,我觉得这是成都东部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责任,也是机会。

城镇化“下半场” 吸引年轻人,留住农民工

NBD:我知道您从2012年起,就参与和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和中国县(市)域城镇化研究,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城镇化“下半场”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应如何理解城镇化“上下半场”的差异所在?

李晓江:三年前,我们中规院成立了成都分部,一时间我们深圳分院、上海分院,甚至北京分院的年轻人都被吸引了过去。我问这些孩子,你们为什么放弃熟悉的城市和工作单位来到成都。他们说喜欢这座城市。从发展理念上来看,成都的确是一座非常吸引年轻人的城市。

当城镇化、工业化进入到“下半场”,我们整个城市发展逻辑发生了转变。“上半场”的逻辑是通过廉价的要素、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产业,产业吸引人口聚集,最后城市繁荣了。但“下半场”的逻辑是什么?是依托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及公共服务体系吸引人,人吸引企业,最后创造繁荣,这应当是一个能够吸引年轻人,留住农民工的“下半场”。在国内的城市中,成都算是最早跟我一起讨论这种转变的。

既然发展的逻辑变了,我们成都东部新区该怎么建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设一座精致的城市——发展出最优秀的生活服务与生产服务,增强城市的功能,最后吸引人、留住人。这才是我们城市发展应有的价值观。要真正地放弃从前“摊大饼式”,转向“组团式”的发展。这种“组团式”应该是全功能的、精致的、紧凑的。

以雄安新区的建设为例,雄安新区不要水泥森林、玻璃盒子,不需要高楼林立,而是真正尊重自然,载入绿网,开放街渠,这正是Z世代年轻人追求的价值观和城市的审美。在这一点,我观察到这几年天府新区其实做得非常不错,那些上一轮发展看起来光鲜亮丽、高楼林立但却非常不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少了,营造出集约、绿色,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氛围。

产城融合的核心 是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

NBD:2023年,成都东部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8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全市第一,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产城开始深度融合。在您看来,如何理解成都东部新区产城融合的核心?

李晓江:首先,我想要特别强调东部新区与成都中心城区之间的关联性。以天府机场为例,前往成都中心城区只需要十几元的公共交通费,用相对快速、低价的公共交通系统创造出很好的“可达性”,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东部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空间距离难题。

于是,我们看到了全球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不到三年时间,一个新建的国际机场客流超过四千万。这背后是经济活力,更是人口活力,离不开优质的交通网络。另外,成都东部新区还有一个很高层次的铁路枢纽,这两个门户型的设施大大提高了东部新区和全球、全国重要城市之间的直联直通水平。过去我们讲城市互联互通,今天重要目的地的直联直通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回到问题本身。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什么?是服务,只有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一流的生活服务及生产服务才能让产业更好地发展,从而聚集人口,人的聚集是产业聚集的前提。

结合中国一些新的产业迹象,我始终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才是最重要的动力源。目前东部新区成功地把成都最好的学校、医院都搬了过来。我相信有了这些公共资源、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高度聚合以及活跃的产业吸引力,东部新区会真正成为一个有活力、有潜力的新城。

我们本身所处的地区就是大公园,我们又有这样的理念,处理好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更加优雅动人的城市环境,这是我们成都东部新区最大的优势。

最后我想说,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心向往之,又妙不可言。心向往之,意味着想要的东西都有;妙不可言,是来了之后发现还有许多意外之喜。这才是有魅力的城市,这才是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城市。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