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看重庆这个小区如何管理电动自行车

3月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消防条例》,该条例于7月1日起施行。

为防患于未然,条例明确:

● 禁止在建筑物的公共门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及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室内场所停放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或为其充电。

● 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或其电池进入电梯轿厢。

4月2日凌晨4点许,重庆两江新区翠云街道翠云花园小区发生了一起电动车自燃事故,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是老旧小区乃至多数小区管理的难点。翠云花园小区是如何对电动自行车进行管理的,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重庆日报记者对这起事故进行了走访——

方法一:

科学划定室外集中停放区域

4月17日,记者来到翠云花园小区,在电动自行车室外集中停放点看到,停车棚的钢架和顶棚都被大火烧得有些变形,但因为周边是空旷地带,火势并没有蔓延。

“幸好这些电动自行车是在室外集中停放区域,要是在屋头燃起来,不得了。”16栋居民陈江认为,火灾之所以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在室外这一举措起了大作用。

翠云花园小区建于2006年前后,有居民楼17栋,住户约1200户。以前,小区居民都把电动自行车停在自家楼栋的入口附近,再从家中拉“飞线”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一旦发生火灾,楼栋口将被大火覆盖。

2018年,两江新区翠云街道开始规划在辖区内电动自行车较多的小区,设置集中充电和停放点,翠云花园小区正是从那时开始整治。

目前,小区内的双向两车道调整为单向通行,另一边全部规划为停车位;另外专门搭建了两个有钢架棚的电动自行车室外集中停放点,两个集中停放点均设置了智能充电桩。

方法二:

安装监控确保车辆不丢失

为了做好整治工作,此前翠云街道翠渝路社区专门找来第三方企业实地勘探选址,本着将安全隐患最小化的原则,选定了靠边坡的两处区域作为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

然而停放点建立好了,不少居民却不愿意停过去,这是为什么

工作人员经深入走访发现,居民之所以不愿意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划定区域,除了图方便,还有几个原因:担心停远了车会丢,担心充电费用太高……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消防部门的消防员,街道、社区、物业的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开始了锲而不舍地努力。

首先是把安全宣传工作做到位:

“乱停乱放一旦失火,你可能要面临巨额赔偿,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要承担法律责任。”

“电动自行车自燃事故并非个例,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

“停放点要安装监控设备,电动车不会丢。”

……

街道和社区还广泛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将电动自行车推进划定区域”:招募热心居民作为志愿者,与工作人员一起入户劝导;鼓励全小区居民共同监督、举报乱停乱放现象;积极支持物业履行职责,督促整改不文明停车问题。

在大家的努力下,乱停乱放的人逐渐减少了。目前,翠云花园小区内所有电动自行车都“进”了室外划定停车区域。

16栋居民刘学珍说,以前小区里宣传电动自行车要集中停放时她还不太理解,“经过这次火灾,我是真明白了什么叫‘防患于未然’。”

方法三:

协调企业合理确定充电收费标准

翠云街道还出与企业商谈充电价格的问题。

据了解,一辆电动自行车充一次电要2—5度电,居民在家里充的话要花几块钱。

为了不增加居民负担,街道与企业最终商定,充电3小时的价格保持在1元钱左右。这样的话,一辆电动自行车充满电最多也就是3元钱。而且集中停放点的充电桩有智能断电功能,确保了充电所需费用与居民在家里充电费用相当甚至更便宜。

方法四:

持之以恒整治“乱停乱放”

翠云花园小区的故事,是翠云街道整治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工作的一个缩影。

翠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冯涛介绍,近几年来,街道陆续为辖区内的多个老小区修建了12处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这些停放点一直使用至今,这些小区的电动车乱停乱放现象都消失了。

其实很多地方都在整治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但有些地方整治效果欠佳,总是出现整治后不久又出现反复的情况。

整治要真正取得效果,持之以恒很重要,把工作做到家很重要。

以翠云街道为例,他们持之以恒开展安全宣传,充分发动群众,让大家都认识到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飞线”充电的危害;持之以恒开展监督、劝导和检查工作,确保“反弹”情况不出现;同时,扎扎实实开展充电费协商等工作,让群众心甘情愿将电动自行车停在划定区域。

也正因为此,翠云街道的电动自行车整治才取得了如今的效果。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