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发挥苏州城建博物馆功能推进住建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通知

转自: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为深化拓展市住建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升住建行业文明形象、队伍素质、服务水平,现决定以苏州城建博物馆为重要窗口,进一步促进技艺展示、古韵保护、文化传承和文明育人,具体事项如下。

一、总体目标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促进古建技艺展示、古城古韵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为着眼点,充分发挥苏州城建博物馆作为国内首个“城建”主题博物馆的展示作用和示范效应,落实保护创新,做好精准服务,注重文明延续,留存城市记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升“城市会客厅”功能品质,让更多人积极了解、热爱、关心苏州城市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重点任务

1.突出传承保护,打造“技艺之窗”。以卫道观前潘宅为基底的苏州城建博物馆是苏州古宅活化利用的新典范,其本身就是古建技艺的重要展示窗口。要积极发挥住建行业优势,邀请业内专家梳理潘宅特色营建技艺,总结好古建筑保护修缮经验,通过志愿者服务、不定期的专家课堂等方式向公众传播古法技艺,让更多群众了解苏州城市建筑的发展、美学与价值,动员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古建保护工作。

2.突出建设发展,打造“城史之窗”。深入挖掘馆藏价值内涵,围绕城建文化突出的包容性、创新性,依托主题分明、展品丰富的各个展厅,充分展示近代以来苏州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字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结合苏州城建工作实际,不定期开设砖雕、砚台展、建筑案例展等特色主题展览,全方位展现苏州在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中的成果,为更多人留住城市记忆。

3.突出成风化人,打造“文明之窗”。注重苏州城建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好文明宣传引导,进一步提升讲解质量,针对不同游客特性,提供大众化、特色化的讲解服务,宣传好卫道观前潘宅的建设历程及“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聚合各类人才,组建一支有能力、有热情、靠得住、敢担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用心用情为参观人员提供引导咨询、公益讲解、敬老助残等便民服务,探索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4.突出寓教于乐,打造“青春之窗”。作为市住建行业“住苏州 建宜居”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首个“苏州市未成年人实践体验站”,以点带面建设面向未成年人的特色专题服务窗口。启动“站校联盟”合作模式,精心策划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体验活动课程,组织开展富有城建特色的榫卯木作体验、拓印、剪纸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引领未成年人积极了解城建历史、建筑技艺,增加未成年人对苏州城市的兴趣、探索和热爱。

三、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目标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将住建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要求全面融入苏州城建博物馆日常工作,加强横向联动和纵向贯通。在苏州城建博物馆成立“读城品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实践阵地的服务和赋能作用。实践点负责人由苏州城建博物馆馆长担任,设置专人联络员负责对接工作。

2.用好阵地,强化宣传。将苏州城建博物馆作为展示城市建设发展、推进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阵地,与住建行业分中心其他站、点和街道社区所、站形成“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联、团队共育”的合作模式,以点带面形成行业辐射。广泛运用各类平台讲好苏州城建故事,把苏州城建博物馆打造成传递“住建之声”的展示窗口,提升住建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到达率。

3.完善保障,注重长效。要进一步加强工作保障,紧贴群众需求和工作实际,着力在建好服务队伍、打造特色项目、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专题培训,通过动员、整合、引导提升团队专业化技能,借助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服务平台做好志愿者服务团队信息管理。完善志愿服务组织运行机制,在聚焦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设计项目、服务群众,打造共融互促的工作格局。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年3月29日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