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岁月习俗汇集(腊月初八)

(一)腊八节来源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清稗类钞(民)》中记有:“十二月初八日,为一大节,俗所谓腊八是也”。
腊八节的来源有来自佛教的说法。既腊月初八为“佛成道日”。
佛教中说,当年释尊抛弃了王位,四处参访名师,探求人生之真谛,寻求解脱烦恼之方法,以拯救世人。释尊来到人迹罕至的林中修苦行,独自坐在菩提树下,静思修行达六年之久。释尊形体枯瘦,心身衰竭,后被一位牧羊女发现了,于是牧羊女便用羊乳煮各种杂粮,供养释尊。释尊喝过乳糜,身体恢复了元气,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在这一年的腊月初八,释尊大彻大悟,终于修成正果。
也有人说:腊八节与“腊祭”有关。“腊祭”的日期在腊月,古时没有固定于某一天。释尊的“佛成道日”在腊月,是初八日。“腊祭”和“佛成道日”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时间基本一致。据说在南北朝时期,“腊祭”的日子与“佛成道日”的日子便合二为一,确定为腊月初八了。两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和到了一起,使得受众面更广了,受众人更多了。
腊八节的时间也有其他记载。《日下旧闻考(清)》中就记有这样一条信息:腊八节“原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然宋时腊八乃十月八日【燕都游览志】”
这里所说的“腊八乃十月八日”,应该是宋朝时的风俗。
(二)腊八粥
【佛成道日的腊八粥】
腊八粥是佛成道日的必食之物。
顾名思义,“腊八粥”是腊八日熬的粥,但这种粥真正的名字应该是“七宝五味粥”。《夜航船(明)》中记有:“宋制。十二月八日浴佛,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天咫偶闻(清)》中记有:“<天中记>: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东京梦华录(宋)》中记有: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据说“七宝”指的是“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栗、豆”。也有说“七宝”不是指熬粥的杂粮,指的是释尊成佛之时,天降“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这七种佛宝。
腊八节这一天是“佛成道日”,老北京城里的大的庙宇中熬腊八粥,对外施舍,以示纪念。
《京都风俗志(清)》中记有:“黄衣僧寺,亦多作粥,施粥之厂,加枣栗犹与平日不同。”《北平岁时志(清)》中记有:除了信众到庙中喝粥,“京中各庙,如柏林寺、嵩祝寺、龙泉寺、白云观等,每届此时,亦煮粥分送诸施主,于粥碗正中置一极大枣栗,上插小黄纸旗,书明某某庙名”。“初八日清晨,若行于内城街巷,则见二人抬食合者,肩担者、手提者,沿街皆是送粥之人”。当然“施主无白受之理,于是赠以回敬。”
上文中写到各庙腊八熬粥,其中提到了“白云观”。腊八熬粥是为了纪念佛家释尊成道日,白云观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庭,当年也在这一日熬粥舍粥,这应是对社会贫民的一种施舍吧。
按照《燕京岁时记(清)》上记载:熬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雍和宫志》中记有:熬腊八粥中使用上等的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红枣、桂元、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雍和宫的腊八粥】
老北京城里“腊八节”熬腊八粥最有名的是雍和宫。
雍和宫熬制腊八粥使用的是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雍和宫每岁以大铜锅熬粥,其下十二石杂米豆,小车三十车水。下米须家梯,炉坑大若一间屋,馀粥偏舍邻里,寒家多往之。”
雍和宫熬粥是皇家指定。《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每年一进腊月,内务府就会派专人将熬粥的原材料和木柴运到雍和宫,初五晚上必须准备就绪。初六这一天,皇帝会派来专门的监督熬粥的大臣。初七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雍和宫每年共熬6锅粥。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由皇帝及皇室成员享用,第三锅给王公贵族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大臣,第五锅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施舍给上庙的信徒。

【民间的腊八粥】
老北京人自家在腊月初八也要熬腊八粥。
《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腊八节“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宛署杂记(明)》中记有:“十二月造腊八粥:宛俗以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杂五谷米并诸果,煮为粥,相馈遗。”《天咫偶闻(清)》中记有:“都门风土,例于腊八日,人家杂煮豆米为粥。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有多至数十种”。
老北京喝腊八粥的习俗必须要趁早。所以熬粥的准备工作都提前做好。《帝京岁时纪胜(清)》中记有:熬八宝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酌中志(明)》中记有:老北京人“先期数日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是日“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亩,合家聚食,馈送亲邻”。
熬好的八宝粥要先供神。《酌中志(明)》中记有:“供佛圣前,戸牖园树、井竈之上,各分布之”,然后亲友邻居“亦互相餽送,夸精美也”。无论供佛,还是送亲友,都必须在午时前。这就是说熬制、食用八宝粥越早越好。
老北京人自家食用八宝粥也同样,食用腊八粥越早越好。因为食用腊八粥越早,会保佑自家来年五谷收成越好,生活越好。
“佛成道日”的腊八粥,在民间被赋予了一些神奇的作用。《民社北平指南(民)》中记有:腊八日“家畜之猫犬鸡雏,亦皆饲以粥。墙壁树木,有以粥抹之者。”
【盐酸白菜】
老北京人在送给邻居亲友腊八粥时,还有同时送去一种佐餐小菜的习俗,这种佐餐小菜,就是“盐酸白菜”。
《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白菜一名菘,北方多人窖内,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比,谓之黄芽,乃白菜别种。今之食者,惟分皮之与心,无所谓别种也。”《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大白菜即菘也,盐腌之名也。凡送粥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大白菜者,乃盐酸白菜也。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
这种“盐酸白菜”,不但可以作为喝腊八粥时的佐餐小菜,还有卜算的作用。
《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大白菜腌制“美恶卜其家盛衰也。”《燕京岁时记(清)》中也记有:“菜之美恶,可卜其家之盛衰。”可以看出,老北京的这种习俗,不单单是佐餐小菜,还要根据每一家腌制的白菜“美恶”,“卜其家盛衰也”。所以家家的主妇,在制作这种“盐酸白菜”时,会下很大功夫的。
【像生花式】
老北京人在熬制腊八粥时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用熬粥的各种果料做成人偶、动物。
《帝京岁时纪胜(清)》中记有:“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果狮以焦枣象身,胡桃半整仁象首,松仁象足,杏仁象尾。以糖粘成狮形,待碗中粥凝置其上以供。又有制小儿诸状类如此也。”《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天咫偶闻(清)》中还记有:“盘内,闺中人或以枣泥堆作寿星、八仙之类,交相馈遗。”
一个是用红枣、桃仁等百果做成玩偶,一个是用枣泥做成人偶像,真是很有意思的习俗,但很可惜的是,这一习俗已经找不到保留下来的任何痕迹了。
(三)腊八蒜
老北京在腊八这一天还有一项习俗,那就是剥蒜,泡腊八蒜,也有称为泡腊八醋。
《京都风俗志(清)》上记有:“是日以蒜瓣投入醋中,密封之,俟除夕启食,其蒜青翠可爱,醋味甚美,谓之腊八醋。”《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腊八蒜,亦名腊八醋。腊日多以小坛甑醋,剥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间取食之,蒜皆绿,味稍酸颇佳。醋则味辣矣。”
泡腊八蒜需先准备好小罐子或瓶子,并刷干净晾干,然后将剥皮的蒜瓣洗净晾干,放到瓶中,再倒进米醋,醋以淹过蒜瓣为准,然后将瓶口密封放置。泡好的腊八蒜呈翠绿色,蒜与醋的味道极佳。
泡蒜的醋,应该使用老北京的米醋。
选在腊月初八这天泡腊八蒜,也没有什么讲究,主要旧时老北京的住家中温度较低,泡好腊八蒜大约需要十五天左右,这样正好在正月时食用。老北京人很讲究在吃年夜饭的饺子时,使用腊八蒜、醋佐餐。

(四)打冰
旧时到了腊月,老北京各河道中开始取冰,存放在冰窖中,名曰“打冰”。《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打冰。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夜内凿之,声如錾石,曰打冰。三九以后,冰虽坚不能用矣。”《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打冰。三九冰坚,各处修窖存冰。以铁锥打冰,广尺许,长二尺许,谓之一方。”
《北京岁时记(民)》还记有:这些采冰的冰户,为了能够采集到厚实的冰块,需在“临冻各窖贿嘱昆明湖提闸放水,须一元宝(五十二两),冰始能厚。”
冰窖中存放的冰,能够保存到来年夏季。
《帝京岁时纪胜(清)》中记有:“窖冰。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yí)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内冰启冰,中涓为政。凡苹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启之,如初摘于树,离乎冰,则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
北京城里有多处冰窖。冰窖多是皇家、王府的,也有民间的。《宛署杂记(明)》中记有:“德胜门外有内官监冰窑”。《天咫偶闻(清)》中记有:“雪池冰窖,在北海陟山门内,为诸冰窖之冠,御用取给于此。都城内外,如地安门外火神庙后,德胜门外西,阜成门外北,宣武门外西,崇文门外东,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窖。以岁十二月藏冰,来岁入伏颁冰,各部院官学皆有之。掌以工部司员一人;以数寸之纸,印为小票,名冰票,为领冰之券。然年久弊生,虽有此票,而给冰绝少,殆不能供一人之需。故亦不复领票,而冰多售于市矣。”
随着现代制冰、制冷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冰窖失去了其作用,都改为他用了。现在仅存一些地名。如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雪池胡同、崇文门外的冰窖厂胡同、冰窖斜街,西直门南小街的冰洁胡同(原冰窖胡同),德胜门外的冰窖口胡同等等。
(五)皇家习俗
【宫中喝粥】
前面说过,雍和宫腊八日共熬6锅粥。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由皇帝及皇室成员享用,第三锅给王公贵族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大臣,第五锅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施舍给上庙的信徒。
《养吉斋丛录(清)》中记有:“腊八日,雍和宫煮粥、供粥,以亲、郡王或大臣领其事。”《清稗类钞(民)》中记有:“大员且有拜腊八粥之赐者,又必须以清晨觐见,碰响头谢恩。”
【送岁】
清宫中在腊月初八举行“送岁”佛事。称“送岁”为“洞黎”。
《养吉斋丛录(清)》中记有:“腊八日,中正殿下之左设小金殿,黄氇圆账房也。圣驾御焉。御前大臣左右侍,众喇嘛于殿下唪经。达赖喇嘛、章嘉、胡图克圃至圣驾前,拂拭衣冠,申祓除之义。佛事毕,乃散。谓之洞黎,清语吉祥也。俗谓之送岁。”
中正殿是紫禁城中的一座建筑,为皇家佛堂。该建筑位于紫禁城西北的建福宫花园南,为清宫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1923年6月26日建福宫失火,殃及该殿,仅存遗址。2012年12月4日中正殿遗址复建工程竣工。
【嘎什哈】
《养吉斋丛录(清)》中记有:“岁暮,武英殿进背石骨,盖戏具。或云羊胫骨所为,满洲旧制也,至今循行之。清语嘎什哈,白骨也。”
“嘎什哈”是一种游戏,东北地区现在称为“嘎拉哈”,北京地区则称其为“欻拐”。这项游戏不单单是宫中的游戏,应该说是北方很多地区孩子们的游戏,特别是女孩子的游戏。
【打滑挞】
《朗潜纪闻》中记有:“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
此游戏应该是满族人“随龙入关”带到北京的。从文字描述中,“打滑挞”游戏过程写的很明白,但为什么称为“打滑挞”不是很清楚。“打滑挞”的“挞(tà)”字字义为“ 打; 鞭挞。镇压; 挞伐”。
【打莽式】
《郎潜纪闻(清)》中记有:“本朝岁暮将祭享,选内大臣打莽式,例演习于礼曹,其气象发扬蹈厉,盖公廷万舞之变态也。王公贵戚,于新正竞引之,以相戏乐。其态婉娈柔媚,或令妇女为之,此又莽式之一变耳。”《宁古塔记略(清)》中记有:“满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太庙中用男莽式。”
“打莽式”应该是满族人的一种歌舞形式,入主中原后依旧保留。
作者:吕长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