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长乐区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2位

中国金融信息网
关注转自:新华财经
近日,长乐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据了解,2023年正值长乐区建县1400年,长乐区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2位、中国工业百强区第37位、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37位、绿色发展百强区第68位。
据悉,预计2023年长乐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50亿元,增长3.5%;出口总额增长157.7亿元,增长28.6%;实际利用外资7.8亿元,增长3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00元,增长5.4%。
坚持产业强区全域融合
2023年,长乐区465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68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1家,“项目攻坚增效年”专项行动和“亮晒比学”活动考评位居福州市前列。长乐区持续做优传统支柱产业,全区73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总投资343亿元。全区13家企业入围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0强。
持续做强数字经济产业,承办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分论坛、中国人工智能大会等重大活动。其中,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新入驻企业91家,28个项目被列入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总投资超470亿元;福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期已建成,并纳入全国人工智能算力战略体系,数字经济规模达750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项目96个,打造13个省级以及15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天字一号”机场二期T2航站楼外部轮廓初步形成,“地字一号”高铁进机场工程环评通过国家审查。
坚持改革赋能科教兴城
2023年长乐区积极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创新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等40份共计813条稳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兑现各类企业扶持资金、减税降费、退税缓税费20.38亿元。
深化网上政务服务、“一件事”集成服务、产业园区代办服务,实现147个事项跨省通办、52个事项省内通办、940个事项全市通办,“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全程网办”事项占比分别为90.3%、99.7%、79.7%。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强区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该区新组建9个教育集团,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教育集团全覆盖;天津大学福州校区完成首届硕士招生;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三区、福外高级中学、区委党校二期项目等建成投用;新建或改扩建城南幼儿园、首占中心幼儿园等12所幼儿园,新建或改扩建十九中滨海校区、师大附小滨海校区等26所中小学。
据了解,该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申报了26个国家级产业人才项目,引进215名博士、硕士,选派192名科技特派员,认定G类人才519名,兑现人才奖励8600万元。
扩大内需打造“文化强区”
长乐区以纪念长乐建县1400年为重要契机,聚焦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文创走廊创建,深入宣传展示长乐历史文脉和城市形象。
长乐区文化底蕴深厚,文旅产业兴旺。该区构建“一心、二核、三廊、九片区”文旅产业布局,海滨旅游区下沙片区已于今年五一假期对外开放,并跃居全省十大热门景区。
长乐区文体品牌亮眼。该区承办第六届吴清源杯世界女子围棋赛、中国桨板冠军赛、中国足球协会杯第一轮赛程等大型赛事。该区运动选手在杭州亚运会上摘得福州首金,在第十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中华龙舟大赛等赛事荣获佳绩。
该区积极落实“三产提升年”等行动,新增商贸服务业商户142家,开展促销活动3217场,拉动消费5.7亿元。长乐区数字峰会签约项目总投资额位列全市第一,谋划总投资43.6亿元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21个。
打造“美丽长乐 平安长乐”
2023年长乐区坚持民生优先,聚焦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区财政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5%,66个民生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34.5亿元,17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8.6亿元。
位于长乐区的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滨海新城砂质海岸生态减灾项目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滨海新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该区坚持全域治水,策划生成106个总投资约229亿元的“水美长乐”项目,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河长日”。该区“河长制”工作成效和水质指标达标率均居全市前列,入选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区。
长乐团区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长乐区侨联获评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长乐区漳港街道百户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营前街道长安村和航城街道洋屿村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吴航街道西关社区“520”近邻服务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十大优秀案例。(胡宇昊)
编辑:赵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