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转型升级蓄力赋能!南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扬优成势

南昌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转自:南昌发布

7秒钟,

一台空调压缩机组装完成;

2分钟,

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

1小时,

6.6万罐可口可乐灌装;

1个月,

110万片4英寸氮化镓Mini LED芯片诞生;

……

在机器的轰响中,

在技术的革新中,

“南昌制造”稳步向前。

制造业是“拼经济”的基本盘,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南昌落实省会引领战略的重要使命任务。今年以来,南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瞄准“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目标定位,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更大力度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

豫章大地上,一幅劲风激荡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进图”跃然眼前。

由“智”及“质”

制造业立市,如何立得住,关键在于创新。

南昌高新区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里,操作台屏幕上的数据不断更新。“我们在三基色单色微显示屏和全息光波导制造技术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说。

依托江风益院士团队攻克的硅衬底LED技术,南昌高新区开辟了全球LED产业第三条技术路线,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从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封装、终端应用及核心关键生产设备等全自主知识产权完整产业链的园区。今年1~9月,南昌高新区LED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44.96亿元,同比增长11.5%。

南昌高新区LED产业从“小而弱”到“大而强”的精彩蝶变,是南昌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奋进的生动缩影。当前,南昌一方面聚焦创新驱动,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上聚力攻坚,让创新之花更好地结出产业之果;另一方面聚焦转型引领,加快优化产业形态,不断提高南昌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

创新驱动,令南昌制造加速奔向南昌“智造”、南昌创造。今年,南昌相继出台多项政策,营造出良好创新生态:创新机制体制,启动江西首个省实验室“南昌实验室”建设,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和高端应用有机融合在一起,孵育高科技产业;放眼全国大院名校“借脑引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9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以企业研发机构为突破点,深入实施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实现全覆盖。目前,南昌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000家,约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

转型引领,令产业持续向着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数字化转型,被南昌视为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密码。近3年来,南昌累计推进实施投资500万元及以上技改项目733个,累计总投资额1046.7亿元,新增产值约1200亿元。

走进位于青山湖区的南昌众拓制衣有限公司“5G+智慧车间”,眼前的大型智能悬挂系统连接着两层厂房生产线。一片片衣料挂在衣架上,跟随悬挂系统鱼贯来到各道工序的工位前,经过工人和智能机器人配合操作后,悬挂系统末端的衣架上已然是一件件成衣。“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不断成长。进行数字化改造后,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5%,接单已超3亿元。”南昌众拓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武深有感触,“5G+智慧车间”既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损耗,还通过智能化实现了产品全过程可追溯。

在南昌,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正加入数字化转型浪潮。按照工信部相关标准,企业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可以分为L1级至L10级10个等级。今年,南昌对20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评价,结果显示,南昌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达到L2级及以上的企业有1579家,占比达78.2%。

为进一步做好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南昌综合考虑产业规模、企业集聚度、数字化转型需求和意愿、信息化基础等,选定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生物医药制造、铝压延加工、电力设备及电缆制造共5个细分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试点。

“我们梳理出5个细分行业的主要共性问题清单,目前正在开展优秀数字化服务商的遴选工作。希望能研究提出行业数字化改造N个共性问题解决方案、X个个性问题解决方案,帮助被改造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工信部标准的L2级及以上。”南昌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局长陈建军表示,到2025年,南昌力争实现5个细分行业的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应改尽改”、规下工业中小企业“愿改尽改”。预计被改造的中小企业数量将不少于450家,其中规上工业中小企业不少于340家。

链群发展

企业是产业链的主体,企业强才能促进产业链兴。当前,南昌正在“链”上发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12月的南昌,天气渐寒,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却是一派火热。AGV智能机器人在轨道上来回搬运制作芯片的物料,智能化设备有条不紊地生产着LED半导体芯片。

基于GaN LED业务,由传统照明拓展到半导体照明领域,再到电视背光、Mini LED背光、车载照明、RGB显示等高端产品领域,兆驰半导体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已成为全球单体厂房产能规模最大的芯片供应商。

兆驰半导体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南昌千亿产业集群的一员“猛将”。作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2023年,南昌紧紧围绕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的目标,聚焦移动智能终端、光电、芯片制造等重点领域,全力构建以移动智能终端、LED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从“小而弱”跃升至“大而强”。

现今,南昌拥有五百亿规模企业集团1个,百亿规模以上企业5家,十亿规模以上企业30家,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和中国VR50强企业各18家。扎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产业生态、全方位的产业配套和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南昌、扎根南昌。 

不只是电子信息产业,南昌航空制造业的“成绩单”也十分亮眼。作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南昌以全产业链思维补短板、强弱项,全力谋划航空产业“二次辉煌”。

“南昌航空产业布局很好,上下游产业链日趋完备。这也是公司最初选择落户南昌航空城的原因之一。”作为国内首家为大型无人机提供中小型航空发动机装机产品的民营企业、省内唯一一家航空发动机整机研发生产企业,江西中发天信航空发动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宁民如是说。

中发天信的选择,也是南昌航空城吸引力的印证。经过多年培育,目前,中国商飞、航空工业、中航发等三大航空类央企均已在昌“谋篇布局”,南昌航空产业已涵盖整机研制、发动机、零部件加工、新材料、试验试飞等多个环节,一条集研发、制造、运营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链正加速完善。

位于江铃汽车富山新能源基地附近的(同济大学)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已进入试运营阶段;投资50亿元的江西杭电铜箔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性能超薄电子铜箔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投资10亿元的江西科达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一期已竣工投产,二期进入设备安装阶段……2023年,南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捷报”频传,硕果累累。

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南昌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南昌已构建了“双核引领、两翼协同”的汽车产业布局,培育了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南昌经开区、新建区三个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成了以智慧轨道交通为引领的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是全国重要的商用车制造基地。

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南昌也瞄准新能源产业这片万亿级“新蓝海”,蓄势聚力开辟“新赛道”。

在南昌维科电池有限公司展厅内,摆放着企业最新研发的方形铝壳纳离子电池,相比于传统的锂电池,它在零下40℃依然能够放电,零伏条件下也能实现存储运输。

此前,维科主打锂离子电池产品。去年,企业敏锐“嗅”到钠离子电池安全性强、成本低、前景广阔的优势,决定转换赛道,引进了全国首条GWh规模纳离子电池生产线,产品已在储能、通信、低速车等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实现聚链集群。近两年来,南昌聚焦“新能源+储能”产业链,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提高产业集聚水平,达到“带动一片”的目标。目前,南昌在生产的新能源企业有欣旺达、江铜铜箔、维科电池等14家企业,新能源产业发展呈“井喷”之势。

发力产业链,优势产业更强,以产业链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分工形态成为南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数据显示,南昌已培育形成产值超20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的汽车及装备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链。

优化环境

制造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南昌系列政策红利的赋能加持。

日前,走进位于进贤县经开区的江西省中天钢结构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火星四溅,7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一批1200万元的新订单,企业的订单已排到了明年。

但在3个月前,企业一度陷入现金流不足的窘境。“9月份接了3个订单,合同金额为8500万元,存在资金缺口,亟需资金采购原材料。若订单延付,企业也需要赔偿违约费。”中天钢构董事长赵猛说,正当他急得团团转时,属地政府“雪中送炭”,为企业办理了1000万元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用“真金白银”助力企业转型发展,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是南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西百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余年专注出入口控制与管理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已逐步成长为出入口控制与管理行业领先企业。日前,该公司建设的南昌市首个绿色智慧停车场已投入使用。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目前,我们正在推动‘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慧平台’这一企业发展战略落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百胜智能财务负责人龚卫宁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已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税额超200万元,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也近1000万元。

同样得益于税收优惠、实打实“真金白银”支持的,还有血液透析耗材领域的龙头企业——江西三鑫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五年,该公司仅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便高达1亿余元。

当前,制造业领域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南昌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厚植肥沃政策土壤,推动一个个制造产业从“跟跑”迈向“领跑”,赢得战略主动。

一方面,南昌基本构建了“一产一策”政策体系,强化精准高效服务,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注重提高产业链安全性和稳定性,持续完善惠企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打好减税降费增利“组合拳”,充分发挥产业基金杠杆效应、乘数效应,组建了南昌市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南昌市VR产业母基金、江西映山红股权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群。

另一方面,南昌内外双向发力,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5G基站覆盖网络,建成5G基站数19224个,千兆光纤网络家庭覆盖率332.91%,在全省率先实现乡级行政区5G网络开通率达100%。扎实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让制造业企业平台更高、天地更宽广。

塑强制造业,迸发强动能,南昌旗帜鲜明谋划新蓝图:制定《南昌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通过未来几年的不懈奋斗,全力做大做强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条,打造8个标志性产业集群,力争实现年均10%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目标,加快建设体现南昌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各项暖意融融的政策、举措,变成了砥砺奋进的强劲动力。未来,南昌将继续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全面实施市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

——加强产业细分赛道研究,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链主攻方向,引导和支持县区科学谋划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重点打造优势明显、集聚度高、关联性强的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招商项目和属地发展的战略契合度。

——高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全力抓好“一产一策”落地实施,持续完善提升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链比较优势;深耕商用车市场,加大与长安汽车的合作力度,不断释放乘用车产能;深入参与大飞机国产化替代项目,不断延伸拓展ARJ21产业链,力争打造更多千亿产业链条。

——重点抓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库建设,建立在谈、签约、开工、竣工的全流程项目监测体系,协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的难点和堵点;加快推动华勤千亿产业园、传铄科技、三鑫医疗、江铃控股新车型改造、金德锂、鑫矿智维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早投产、早见效,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

——全面启动新一轮数字化改造,充分发挥南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作用,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触网上云用数赋智”;用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政策,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实现集群式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南昌模式”。

数字点击

“8810”行动计划

2023年11月24日,南昌发布《南昌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到2026年,“4+4+X”产业体系持续深化完善,力争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目标,即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轻工纺织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VR、光电及通信、航空装备、汽车、新型储能、铝型材、医疗器械、针纺8个优势明显、集中度高、关联性强、有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构筑“支撑可靠有韧性、动态平衡有活力”的产业链体系。

3774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亿元及以上工业项目359个,计划总投资377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72.1亿元。

50385家

截至2023年10月,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3322家,南昌累计上云上平台企业总数共50385家。

19224个

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建成5G基站数19224个,5G用户占比为45.7%,全省排名第二,千兆光纤网络家庭覆盖率343.3%,500M 及以上速率宽带接入用户占比35.32%。

来源:洪观新闻·全媒体记者 刘帆 黎姿/文 马悦/图

编辑:刘培堃 二审:涂景 终审:张宁江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