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干部跑得勤 群众得实惠!花溪区久安乡成立7支“跑腿干部”服务队

12月20日,花溪区久安乡召开“跑腿干部”为民服务工作推进会。会上,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7支“跑腿干部”服务队,服务范围覆盖全乡7个村,免费为留守老人和特殊困难群众提供医疗、社保、民政等方面的“帮办代办”服务。

据久安乡党委书记杨云介绍,目前,久安乡的留守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保人员等特殊群体约占全乡总人口的1/5,他们在办理医保、社保、民政救助、养老津贴补贴领取等社会事务时,由于文化程度低或者年老体弱等原因存在诸多不便。为破解新形势下这一乡村治理新难题,更好发挥基础组织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困难的作用。久安乡首先在全乡的人口最多的巩固村开展了建立“跑腿干部”服务队的试点。

在试点过程中,巩固村着重挑选35岁以下、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村组干部及后备力量组建“跑腿干部”服务队,将全村特殊困难群众居住地划分为8个片区,每个片区明确至少2名专职“跑腿干部”,制作“跑腿干部”信息表,将照片、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张贴于特殊群众家中,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包保到户到人,针对他们在医疗、社保、民政、生活缴费、教育、康复护理、养老津贴补贴领取等方面的特殊服务需求,利用“跑腿干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提供免费跑腿服务。

巩固村五组村民杨天芬是残疾人,丈夫已经过世,生活十分困难。“跑腿干部”汤文龙了解情况后,专门跑到其老家贵定县帮助她代办了户口迁移和申请低保,解决了她的生活来源问题,乡、村干部还经常上门走访看望,帮助她解决实际困难。

▲ 12月20日,“跑腿干部”上门看走访看望杨天芬(左3)

二组村民郑传忠一家也是“跑腿干部”服务队的受益者。前不久,郑传忠的哥哥郑传发突发脑瘤。郑传忠想到要去人生地不熟的市区办理各种手续,盯着家里的破摩托犯起了愁。“事多、路远,关键是办事找不到门路,可咋办?”正当兄弟二人一筹莫展之际,“跑腿干部”王作琴伸出援手,跑前跑后张罗着把哥哥郑传发纳入脱贫攻坚“监测户”,又带着弟弟郑传忠去办事大厅激活“监测户”医保,第一时间享受“先看病、后交钱”的医疗保障,缓解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巩固村“跑腿干部”服务队成为“零距离”为群众办理实事难事的载体,先后为困难群众帮代办各类便民事项230余件,累计服务群众320余人次,解决问题25个,收集到意见建议60余条。这一切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真的是‘干部跑得勤 群众得实惠’”村民汤昔顺说。

“巩固村‘跑腿干部’服务队的工作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在密切干群关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锤炼党员干部队伍作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此,结合主题教育的开展,乡党委政府决定将这一做法推广到全乡范围,让更多群众受益。”久安乡党委书记杨云道出了成立7支“跑腿干部”服务队的初衷。

据了解,在总结巩固村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久安乡正在制定更为详细的实施办法,将“跑腿干部”的服务范围延伸到党务、政务、生活服务三大类,惠及更多的群众。在党务服务方面,为年老体弱的党员开展送学上门等;在政务服务方面,为村民提供就业援助、民政救助、法律咨询、养老服务、信访咨询等服务;在生活服务方面,为村民提供医疗卫生、房屋修缮、家电维修、心理抚慰、代领快递、搭顺风车等服务事项。“跑腿干部”坚持无偿服务原则,严肃“跑腿”廉洁纪律,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由村民缴纳的费用外,一律提供免费帮办、代办服务。

记者手记

为“跑腿干部”点赞!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步涌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保人员等特殊群体成为乡村振兴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延伸服务触觉、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正在成为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在花溪区久安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该乡巩固村在解决这个新课题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通过组织“跑腿干部”服务队,在固定坐班值班的基础上,延伸为民服务触角,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建立为民办实事机制,提供免费跑腿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到新变化、得到新实惠。

“跑腿干部”跑得累,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提高了联系服务群众的针对性、精准度和实效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跑腿干部”跑得快,及时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特殊人群,以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等“关键小事”为切入点,创新服务载体,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跑腿干部”跑得勤,锤炼了党员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有助于深化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情怀,有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跑腿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新路径,值得我们为他们点赞。

记者 陈文新 李春明 文/图

编辑:吴艺舟

审核:吴亚鹏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