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装备制造业优势推动哈尔滨工业经济腾飞
转自:哈尔滨日报
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赵一九
哈尔滨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三大动力”“十大军工”撑起了哈尔滨工业的脊梁,哈电、哈锅、哈汽、哈飞等大型国企的发展,哈工大、哈工程、703所、49所、哈焊研等一批大学、大所的建立,积累了哈尔滨装备工业深厚的科研实力,促进了哈尔滨工业的繁荣和发展。“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祝融”登火等国家重大工程,都闪耀着“哈尔滨制造”的身影。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传感器芯片、25兆瓦燃气轮机发电机组、AC312E型直升机、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主氦风机、屏蔽电机主泵等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共和国“首台”“首套”,解决了一系列国家“有与没有”,受制于人的难题,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技术壁垒,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共和国的“国宝”。
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作为全市四大传统产业之一,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近几年发展波动较大。2020年、2021年实现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3%和14.5%,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
产业分布情况。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分布在松北、平房、香坊、道里、南岗、呼兰、五常等13个区县(市),松北、平房、香坊、道里为我市装备制造业集中区;五常、呼兰等3个区县(市)有装备制造业零散分布,占比较小,木兰、巴彦等5县(市)装备制造业几乎为“零”。
工业运行态势。2017年-2022年,我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1%、-1%、1.7%、10.4%、15.5%和-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2.5%、2.0%、9.3%、14.5%和-4.3%,2022年为近六年来首次下降。2022年,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高速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下降趋势明显。
产业优势情况。我市能源装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大型水电机组占国产装机总量的1/2,煤电机组占国产装机总量的1/3,重型燃气轮机占中国市场份额的1/3,核电机组占国产装备总量的1/3来自哈电集团,自主研制了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技术壁垒,累计研制200多项“新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装备。
科技创新情况。截至2022年,我市已有69家企业的96个车间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占全省的70%,其中,装备制造业领域占比超过三成。全市有350户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占25%。装备制造业领域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户,分别占全市的58.3%和30.4%。
重振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对策措施
“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中,“制造强市”是推动哈尔滨市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力争挖掘我市装备制造业优势,招引能够壮大产业规模和层级的好项目、大项目,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到2026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有效支撑全市工业总量实现“3年倍增”。未来三年,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深挖历史优势,提振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我市装备制造业优势,充分发挥“三大动力”“十大军工”独特优势,支持哈电集团、哈飞、东安等龙头企业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占据产业核心地位。加大装备制造业传承宣传力度,在全市营造尊重、关爱、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提升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历史荣誉感和时代自豪感,激发推动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龙头牵引,积蓄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政企合作,支持“国之重器”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央企总部将国家重大电站装备、新型直升机等重大项目布局在我市,重点推动AC312E、AC352、AC332等机型量产,打造航天航空产业集群。支持10余户装备制造业链主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在壮大自身规模的同时,充分释放配套机会,带动产业链企业协作发展、做大做强集聚发展,本地配套率达到38%以上。
着力招大引强,恢复元气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盯国家战略和全省规划,高位谋划和科学布局产业,重点招引电站装备、航空航天、汽车等具备优势的项目,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依托我省资源和市场需求,培育壮大智慧农机、冰雪装备等具备市场前景的项目,智能终端建成农机装备突破2万台,打造智慧农业先导区。依托哈工大、哈工程等科研院所优势,大力培育小卫星、机器人、电子信息等具备科技优势的产业。
聚焦数字经济,提升层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数字中国、制造强国的重大机遇,在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抢占先机。推动建成5G基站超过2.5万个,IPV6技术推广应用,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和产品层级。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组建行业物联网,提高企业运管智能化水平,上云上平台企业超过1万户。加大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力度,力争突破120户。
立足核心攻关,革新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我市工业核心优势,着力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层级提升,支持核心企业加快技术研发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摆脱进口依赖。支持行业顶尖企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增强产业发展“话语权”。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户以上,大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强化招才留智,配足精英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省人才“60条”和市人才“30条”政策措施,特别是落实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就医等事关人才生活方面的政策,增强人才来哈、留哈的获得感。引导企业为留住人才搭建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发挥特长、实现梦想、成就事业创造条件。巩固“丁香人才周”成果,总结经验持续开展校企人才对接活动,探索“人才订单”定向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工业支柱产业,兴衰事关哈尔滨高质量发展。要对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予以更多的关心、更大的支持,坚定信心、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全力推进装备制造业重振辉煌,为推动哈尔滨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