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老报纸里找故事|感受北京公共交通出行45年巨变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提到公共交通,只要打开手机的地图软件,你就能查找到搭乘线路以及车辆抵达站台的时间。45年间,公共交通的发展,让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利。就让我们翻开《北京日报》老报纸,一起回顾北京公共交通这45年来的巨变。

七十年代:

1977年1月26日,北京日报刊登了读者来信,乘客提到冬季客流量需求,希望能搞好公共交通,2月17日,公共交通负责同志给予答复。

七十年代末,公交车的问题凸显。由于一些群众利用假日到郊区名胜古迹和各大公园进行春游。通往香山、颐和园、动物园等重点游览区的主要线路上,乘客逐渐增多。为了给春游的群众提供方便,市公共交通局调配了车辆,决定在四月一日至五月二日这一段时间,每周星期日开辟从东单、东大桥、丰台、通县万寿宫到颐和园的春游临时专线。

在改善公共交通运力的同时,北京一直重视公共交通车辆的环保问题。

八十年代:

进入八十年代,公共交通出行虽然相对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公交车乘客多车少的问题依然突出,人们对搭乘公交出行的需求很强烈。

与此同时,暑期,公共交通出行也很抢手。

在1981年国庆节前夕,为了满足市民需求,公交和地铁开始临时增加车次。

为了方便早晨乘车抱小孩的职工,1984年,公共交通总公司还开设了母子专车。

80年代末,北京的公共电汽车总数已达4千多辆,营业路线176条,总长度近2100公里。

九十年代:

进入90年代,北京公共交通的发展,让居民出行状况得到了大改观。

1997年6月25日,北京乃至全国首条公交专用道出现在长安街。早在1994年,就有专家建议在建设快速路、环路的同时,还应试搞公共交通专用线路。该专用路不允许其它车辆(包括自行车)通行,并且尽量建设成无障碍形式的。

郊区线路也发展起来了。继1993年9月,市长途汽车公司开通京城至顺义的第一条915线路后,又一鼓作气于去年相继开辟了6条京城往返于房山、怀柔、平谷、延庆等远郊区县的公共汽车线路,使京郊公共交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5年,北京公共电、汽车的运营线路已达到243条,车辆4390部,运营长度3542公里,年运客能力30亿人次。

90年代末,清洁燃料车投入了长安街沿线和44路环线的公交客运,作为新型换代车,将逐步在北京全市公交系统中推广。

二十一世纪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北京的公交车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40多公里长的快速轨道破土动工;4座现代化的公交换乘枢纽行将上马;地面快速公交网络进一步完善,公交专用道总长有望超过100公里;二环路以内的“内环”开始整治疏通,公交车可望开进老城区的小街小巷。京城百姓出行将更加方便。

2001年12月6日,动物园公交枢纽站开工。

公共交通出行的飞速发展,给市民带来了极大便利。2004年公交专用道更是突破100公里。

除了方便市民出行,在环保上,公交车也发生着改变,淘汰老旧柴油车辆。

2005年,部分市人大代表与市政协委员分别听取了拟定中的采用IC卡月票替代公交地铁纸质月票的改革方案,并就改革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公交地铁月票也由纸质版向IC卡转变。

随着公交出行越来越便利,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进入2010年,四成受访市民表示出行首选公共交通。

到了2013年,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6%。

2016年,公交车也增加了智能化设施。

公共交通的便利化也在增加。2017年,为了提升公众出行服务水平,公交集团进一步拓展多样化公交服务品种,推进定制公交平台系统升级;进一步延伸公交线网,开通60条微循环线路。

轨道交通更是突破600公里。

在便民上,公共交通也越来越人性化。

仅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公交一年累计优化线路225条,减少重复线路长度1075.5公里,解决89.7公里有路无车问题,方便了427个小区居民出行。

智能化在公共交通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2019年,北京公交推进包括票务管理、物联网、大数据在内的智慧公交业务感知网络建设,推出的“北京公交”APP在12月份上线拥挤度查询功能,用户打开软件查看地图上的车辆位置时,可通过颜色判断车内拥挤度。

2023年,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居于全国第一,同时拥有2.8万辆公交车、1600多条公交线路,为世界各大城市最多。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