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城市有五大挑战
张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全球科技创新城市扮演着全球科技创新与进步的重要角色,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全球挑战的解决提供了关键支持和推动力。
汪泓称,从构成要素和核心功能来看,全球科技创新城市具有五个重要特征:创新资源全球集聚力、基础研究全球突破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新兴产业全球引领力、创新环境全球吸引力。根据构建的模型对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进行了评级和国际比较,评价得出全球综合排名和亚太地区综合排名结果。上海以88.6分在全球100个城市中科技创新综合得分排名中排在第七位,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三,仅次于东京和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五个维度上,上海在创新资源全球凝聚力排名第九,基础研究全球突破力排名第五,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排名第九,新兴产业全球引领力排名第七,创新环境全球吸引力排名第八。
她认为,上海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过程中有众多优势,一方面,基础研究具有雄厚基础,科研产出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上海具有良好创新环境支持创新人才汇聚。此外,上海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领域的活跃科研人员数量均居全球前三,科研实力都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上。
“尽管目前上海的发展名列前茅,但整体发展还存在很多进步空间与发展挑战。”汪泓说,一是创新策源能力需提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未突破。相比于国际领先城市,上海的科技产出数量不足,创新策源力偏弱。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核心技术创新发明专利较少,科技产出质量仍待提升。原始创新动力不强,基础研究尚未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环节。2022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约为8%,而国际科创城市这一比例均在15%至20%左右。
二是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尚未满足发展需要,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有待优化。上海缺乏一批活跃在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和大师级科学家。在活跃科研人员数量(每百万人)、高被引科学家比例和顶级科技奖项获奖人数等方面,上海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城市仍存在差距。在Guide2Research机构整理的2022年世界计算机领域顶尖科学家名单内,美国科学家多达616位,而中国科学家中仅22位。
三是科技影响力需加强,面向国际的话语权、领导力不足。上海对于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发起大科学计划和启动大科学工程的能力不强,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大,对外张力不足。尤其在要素跨境流动和全球资源配置的制度性瓶颈仍需突破。上海科创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但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足,缺乏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品和品牌。
四是万亿元级的爆发式、引领性的科技企业还不够,新经济引领不足。上海在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不够,创新能级还不够高。缺少世界级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缺乏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巨头。企业端的投入相较于国际创新企业还有差距。在欧盟公布的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中,上海只有上汽集团一家进入前100名。另外,关键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缺少成长为龙头企业的生力军、潜力股,制约了本土跨国公司总部发展。按独角兽平均估值看,上海排在北京、杭州和深圳之后。
五是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人才不足。在吸引海外人才跨境流动便利化、人才保障的国际衔接程度、税收优惠力度以及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上都存在提升空间,尚未形成良好的高端人才“引、育、留”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