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三款“合肥造”eVTOL完成首次公开飞行,2028年或成eVTOL爆发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11月23日消息,据安徽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三款“合肥造”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机型于近日完成首次公开飞行。

据介绍,本次2个架次飞行持续20分钟,由多旋翼ZG-ONE全尺寸真机、复合翼ZG-VC2 缩比机、倾转旋翼ZG-T6 缩比机协同完成。零重力飞机工业历时两年,完成全国产化eVTOL产品立项、论证、设计、制造、地面调试、试飞等多项工作。

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合肥市得天独厚的新能源产业基础和对低空经济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零重力所在的新能源航空器制造业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

据合肥市发改委数据统计,今年1至9月,合肥落地飞机整机制造业项目3个,吸引5家龙头企业布局业务,低空飞行小时数同比增长超5倍。在设施建设上,合肥建设全国首个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开工建设大圩、浮槎山等航空飞行营地,全市运营和在建营地6个。在场景培育方面,合肥推动空中游览、物流配送等新型产业发展。1至9月,累计完成低空飞行7317架次、934小时,占全省份额从0.7%增至36.5%。

在中国,eVTOL拥有一个更为广义的名字:电动飞行汽车。相比较传统直升机,eVTOL拥有安全性高、操作难度低、成本低、噪音低等优势;相较于大型客机,eVTOL更轻量化、更为便捷。eVTOL具备成为轻量化空中交通工具的基本条件,有望广泛应用于未来交通。

作为国内eVTOL赛道明星创业公司——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李宜恒预测,eVTOL飞行器赛道将在2028年迎来爆发。他强调,这一新型交通工具将是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场景的主流产品方案,将为大众提供更快捷、更方便的出行方式。

李宜恒认为,eVTOL是实现“大众化低空出行”的最佳载体,因为电动化是第三次航空能源革命,它既解决了能源问题,也让成本下降,同时,垂直起降将更是降低了使用门槛。未来的低空出行会逐步成为大众化的通勤方式,真正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eVTOL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技术与产品成熟度、法规与政策匹配度、商业化量产成本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产品成熟度和量产成本的问题,大众接受度也取决于此。

李宜恒认为,从产品成熟度到政策及基础设施配套等多维度综合考虑,eVTOL赛道也可能会在2028年后逐步进入到爆发期。目前全球已披露共有900多个eVTOL在研型号,多数集中在最近两年,其中头部企业的型号均已在进行适航流程,这意味着初步商业化运营将在2024-2025年到来。

据悉,今年零重力也加入了联想“光明计划”,与股东联想创投达成了生态战略合作。基于联想集团的庞大产业链资源给零重力提供至关重要的产业赋能支持,解决了eVTOL产品小批量打样生产的问题,这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是个稀缺的资源,为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持。

李宜恒表示,零动力始终以“构建地球上的第三种交通生态”为愿景,让eVTOL成为大众通勤工具为目标,期待未来与更多行业伙伴携手并进,在产业和政策的双重加持下,在新能源航空器研制的道路上持续发力。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