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脑科医院开设进食障碍(专病)门诊
转自:南京晨报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全球化和媒体广泛传播,社会群体的审美观念也发生显著变化。在“食”文化和“瘦”文化并存的中国社会,进食障碍(ED)迅速蔓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年轻女性的身心健康,正成为当今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日,记者从南京脑科医院了解到,该院自11月1日开始,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正式开设进食障碍(专病)门诊。
进食障碍(ED)是指以反常的进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有显著体重改变和(或)生理、社会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神经性贪食(BN)和暴食症(BEN)。
神经性厌食(也称为厌食症)是通过节食或者吃完以后去吐,或者过度的运动等方式,造成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类进食障碍。这些患者通常有害怕体重的增加、肥胖焦虑,他们对体形、体重非常关注,导致行为上出现过度节食,情绪上会对体重增加非常焦虑和害怕,最后导致体重过低。神经性厌食可分为两种类型——限制型厌食症和暴食/清除型厌食症,两者都有体重过低。限制型厌食症没有反复暴食、清除行为,但随着疾病发展可能会出现暴食,暴食以后因为怕胖会采取催吐、过度运动等补偿性的行为来防止体重增加,因此体重依然低于正常。
神经性贪食(也称为贪食症)则是存在反复发作的暴食,由于怕胖,对于体形、体重也有过度关注,所以就会采取防止体重增加的一些补偿行为,比如说催吐,或者用泻药,或者过度的运动等等,神经性贪食的体重是正常或偏重一点。反复不可控制的暴食和暴食后抵消行为是贪食症的两大特征。神经性贪食在暴食之后可能也会出现节食行为,表现为暴食和节食交替出现。
暴食症是以反复发作的暴食为特征,因为没有严重的怕胖,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行为较少,所以相当比例的人会出现肥胖。
进食障碍(ED)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容易慢性化、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其中,厌食症死亡率高达5%—20%,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心理疾病。进食障碍病因复杂,具有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疾病,涉及到遗传基因、心理特征、内分泌、脑功能活动异常等心理病理机制。
饮食习惯紊乱也会加剧心理问题的症状。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表明,56.2%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94.5%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和78.9%的暴食症患者符合至少一种其他精神疾病的标准。进食障碍与焦虑症(53%)、情绪障碍(43%)、自伤行为(21%)和物质使用障碍(10%)共病,并经常与肥胖、糖尿病和乳糜泻等躯体疾病疾病共存。抑郁症患者可能会限制进食或暴饮暴食以调节情绪或重新获得控制感。
进食障碍的治疗困难、容易反复,需要由精神科医生、营养学家、内科医生/儿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共同合作,开展多学科治疗,在全面评估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个体治疗,包括营养治疗、躯体治疗、心理治疗(包括个体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药物治疗等。研究发现,约46%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能够完全康复,20%的患者面临终生健康挑战,并因该疾病而患很多慢性病。进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疾病和年龄增长可能会使预后恶化。因此,越早正规治疗,效果越好。
医学心理科专病门诊预约:进食障碍专病(专家号) 周二上午、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通讯员 徐俊杰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