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南京江北新区奋力谱写千年长江新篇章

江苏经济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南京长江大桥

长江T台水幕秀、民族音乐会、交响音乐会、南京江北图书馆开馆、无人机灯光秀……近日,为期近一个月的“长江潮”文化生活季在800架无人机点亮的璀璨夜空下迎来收官。

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近年来,南京江北新区围绕长江文化传承、长江生态保护与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围绕沿江岸线,城市文化风范持续刷新、文化新地标不断崛起、文旅产业新业态积极涌现。“长江文化”的江北实践为“长江潮”文化生活季的举办打下基础,也为江北新区的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点燃澎湃引擎。

绘就魅力江北 赓续千年文脉

泥人彩绘、剪纸、麦秆画、民间布艺等非遗传承人们在现场亲自教学非遗技能,让观众们零距离接触非遗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国风舞台和非遗展演为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精美的非遗文化演出,让游客和非遗现场互动;非遗文创集市带来古风花灯、刺绣文创等非遗产品,吸引游客纷纷驻足购买……在集非遗文化展演、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为一体的江北新区“新非遗·潮印象”活动上,江北新区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魅力展现得一览无余。

横绝南北、贯通东西,长江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相比江南,南京长江以北的文化库藏颇有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际遇,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在这片文化热土上,长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早已衍生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工业文化等。对此,南京江北新区文化馆馆长陈果指出:“从文化结构上来说,江北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属于吴越文化与江淮文化交界的地方。两种文化相互影响,使得江北新区的地域文化既有两种文化的影子,却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属于典型的南北共融、兼收并蓄的文化形态。”

新区地标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

让长江文脉续流千年,传承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基础。多年来,江北新区以非遗兴趣班、培训的形式常年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范围涵盖十余所中小学、高等院校以及所有7个街道,项目包括民间手工、绘画、戏曲、民间音乐等,每年惠及群众数万人次,也让青少年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助力新区非遗文化传承,提升新区文艺品质;在长芦,江北新区通过举办南京江北新区长芦非遗节,打造长芦街道“留左大鼓”非遗文化基地,让这个拥有“留左吹打乐”“湾北小马灯”“方巷人走北”等7项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7项区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成果得到充分展示,新区传承历史文脉工作的脚步不断迈进;对浦口火车站等文化遗产进行文保修复工作再现旧时风华。拥有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站——浦口火车站,是新区践行“一江两岸”,迈向拥江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江北新区在2021年就启动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项目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领域的建筑专家携手,与国内专门从事古建修复的团队合作,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文保建筑进行修缮,不仅成功延续老车站的生命力,也让其焕发出新风采,为“长江潮”文化生活季的开办打下基础。“要做活动,必须有载体,要呈现内容,必须能有展示场地,围绕沿江岸线,江北新区对文化建筑的创新式保护,让江北长江文化活动有更好的舞台。”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划方,南京动力火车文化公司负责人徐瑜对此感触颇深。

筑牢生态基底 勾勒绿色江北

长江文化的生态意蕴是江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底色。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长江文化带发展的绿色基础。近年来,江北新区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大战略部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更显成效,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释放,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自然生态、山水相融的美丽城市特质充分展现。

江北新区滨江岸线风光带

“微笑天使”江豚等珍稀生物回来了,脏乱的煤港码头消失了,水质愈发清澈了……在江北新区滨江岸线,全长5公里的“最美徒步岸线”已成为吸引游客拍照打卡,展现江北新区的文化底蕴、美丽岸线及科技发展的生态之路。

南京江北新区长江岸线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是历史上最繁荣兴盛的岸线之一。近年来,江北新区大力推进南京江北新区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项目,在践行“长江大保护”发展理念的前提下,用城市绿带将自然生态恢复、长江水体保护、市民文化休闲、城市历史记忆、现代商业服务及当代艺术展示等功能完美串联,形成由生态绿带、生活秀带、艺术长廊三带与扬子江公园·宏波码头、时代光影、月台话别、浦口码头、长江T台·港二码头、轮渡桥滩6个站点共同组成的城市景观,谱写一曲新时代下关于“水与绿、江与城、人与自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长江之歌。“长江潮”的诸多活动能在滨江岸线举办,其根本的原因便是江北新区长江岸线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态绣带”和“文化秀带”的变迁。10年前,“锈带”是脏乱的煤港码头;5年前,北岸蜕变为“绣带”,绿树成荫,一江碧水向东流;如今,“绣带”变身“秀带”,长江T台、音乐草坪等承载江北人空前丰富的文化生活。

长江T台水幕秀引数万名新区百姓观看

在保护长江“母亲河”生态的过程中,江北新区学会与长江共生存、齐发展。近年来,江北新区推进中心区中央空调区域供能系统项目,积极建设融合水源热泵、冰蓄冷、大数据运维等技术的新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利用水体所储藏的能量作为热源,利用水体自然散热后的低温水作为冷源,进行能量转换。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江水空调”更加高效、节能、稳定、无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节水省地,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据悉,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省1.4亿千瓦时空调耗电量,按照目前的商业电价水平,相当于每年节省0.9亿元电费;同时可降低夏季室外空气温度,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避免传统空调的外机、冷却塔、烟囱等设备产生的噪声、飘水、排放等不良影响和安全隐患。

谱写创意江北 再续文化篇章

保护传承只是第一步。近年来,江北新区在传承长江文化、保护长江生态的基础上,嫁接数字技术,推进文旅融合,让江北长江文化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长江潮”文化生活季中,T台水秀所在地曾是长江边上的工业码头,如今已成为绚丽多彩的水景音乐广场。喷射高度达60米的音乐喷泉、3D全息投影,一束束绚丽多彩的灯光照亮夜空,水花翻飞舞出婀娜姿态,让游客大饱眼福;绚丽光影每晚在浦口火车站点亮,让“光影老站”闪耀出岁月沉淀的光芒,映照出新的精彩。

南京江北图书馆“夜书房”

南京江北图书馆开馆迎八方客

夜幕下的滨江岸线

以文化发展拉动经济发展,以文化公共服务吸引企业与人才,是江北新区推进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更深层次的愿景。活动期间,南京江北图书馆正式开馆运营,吸引了大批江北新区乃至南京市民打卡、阅读,国庆长假期间累计17万人次进馆。馆内的产业阅览区则是江北图书馆办馆特色的体现。“江北图书馆图书入藏原则是以满足大众阅读需求为主,体现江北新区地方及产业特色,服务江北新区产业信息咨询需求,发挥图书馆阅读引导和文献支撑作用。”江北图书馆负责人温泉指出。因此,图书馆除了提供大众阅读类图书外,还设置产业阅览区,提供近5000册与新区各高新产业相关的图书;设置地方文献专架,集中陈列展示上千册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的史志类丛书,如《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等;设置图书专题推荐区,集中展示党建图书、各类获奖图书、榜单推荐图书,以及馆员荐书等。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江北新区付出多年的努力。“南京江北图书馆的落地,离不开江北新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融入国家图书馆对共建馆的支持。”温泉表示。

江北新区第一届长江潮文化生活季无人机灯光秀

蓄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南京江北新区正以奋进的姿态展示新气象新作为,切实担负起文化使命,铸造文化之魂,不断探寻属于“最近的未来”的文化新答卷。如今,江北新区正以“荷风旭语”唱响时代主旋律,以精神力量指引江北人在新征程上奋勇向前,以更持久的力量为“长江文化”的江北实践不断谱写新篇章。

通讯员 新区宣

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