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前三季度北京GDP同比增长5.1%

北京青年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昨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北京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723.1亿元,同比增长5.1%;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万元,同比增长5.3%。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朱燕南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稳增长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显效,北京经济呈现出持续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两个支撑”和“两个增强”成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主要力量。所谓“两个支撑”,是指生产和需求两大领域在共同支撑;“两个增强”是指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都在增强。

    三大经济指标表明北京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为什么说北京持续恢复向好?朱燕南从三大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加以说明。

    第一是看经济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市GDP增长3.1%,实现平稳开局;二季度经济加快回升,上半年GDP增长5.5%,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经济自身在进一步恢复,另一方面也是受去年二季度基数走低的影响。进入到三季度,经济表现出持续稳步恢复,前三季度GDP增长5.1%,比上半年略微回落了0.4个百分点,朱燕南指出,其中有去年三季度基数走高的影响,但更多是经济内生动力和政策措施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是看就业。9月份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1%,连续四个月环比回落,反映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第三是看价格。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6%,保持了温和的涨势。

    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多个服务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谈到“两个支撑”时,朱燕南表示,生产和需求在共同支撑,这两个领域也是经济恢复的重要基础。

    从生产领域看,一方面,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略降0.7%,降幅持续收窄,月度生产连续两个月保持增长。37个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实现增长,13个行业较上半年增速提高或降幅收窄;五大装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发挥带动作用,同比分别增长12.7%、7.9%和7.5%,合计上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服务业持续向好,增加值同比增长6.1%,继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14个服务业行业门类中,13个行业实现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7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性服务行业继续恢复,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北京市统计局同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361.3亿元,增长1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85.6亿元,增长19.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50.6亿元,增长20.7%。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时尚类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

    从需求领域看,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9%,有效投资形成支撑,反映实物工作量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和反映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设备购置投资合计占比达到52.6%,较上半年提升0.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市场消费逐步恢复,市场总消费额增长8.4%;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在交通、文体娱乐领域带动下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时尚类、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金银珠宝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等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京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0.9%、22.8%和13.8%,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2.5%,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5.6%。

    新兴领域显现活力数字经济同比增长8.3%

    在介绍北京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时,朱燕南介绍了三大亮点。

    一是数字经济赋能发展。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4060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8.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226.7亿元,增长10.6%,占数字经济增加值的比重接近6成。

    二是新兴产业表现活跃。聚力研发创新,工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均增长1成以上,期末有效发明专利增幅超过10%。聚焦新兴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中,医疗器械、半导体装备、新型储能等行业加快发展,风力发电机组、液晶显示模组、3D打印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增长均超1成。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近2成,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比重接近7成。

    三是“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强化资金支持,北京“专精特新”企业专板正式开板,首批50家企业登陆专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专精特新工业企业产值增长4.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6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专精特新企业收入增长5.5%,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收入增速4.1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活力逐步增强货运量恢复至疫情前8成以上

    朱燕南表示,北京的经济活跃度显著增强。暑期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前三季度全市客运量3.7亿人次,同比增长62.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餐饮收入985.3亿元,增长28.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63.7万人次,增长25.2%。需求逐步回升,全市货运量1.5亿吨,恢复至疫情前的8成以上;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在电子行业带动下连续5个月增长。

    市场主体活力恢复。前三季度,全市新设企业超过22万家,同比增长2成以上。新纳统规模以上企业增势良好,新纳统工业企业产值增长近3成,大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新纳统服务业企业(不含金融业)收入增长近2成,明显高出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持续实施助企纾困政策,1-8月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盈利面同比分别提高1.5个和3.6个百分点。

    在介绍了市场主体在企业端的表现后,朱燕南说,北京的居民端同样有活力增强的表现。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18元,同比增长5.3%,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783元,同比增长9.8%,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就业市场稳中向好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8%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新闻发言人卞晶昨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预计北京居民收入还将延续稳步增长的态势。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就业市场稳中向好,带动居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持续稳步恢复,北京就业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三季度以来,随着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的落地显效,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步落实,对求职市场带来的影响有所减弱。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支持政策,也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

    据卞晶介绍,北京城镇调查失业率前三季度均值是4.5%,上半年经历了小幅波动后稳步回落,三季度当季均值是4.3%,比二季度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失业率是4.1%,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

    卞晶表示:“就业市场整体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为我们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与此同时,7月份北京也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保障了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一至三季度,北京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了8%,比上半年加快了1个百分点,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

    展望

    预计北京居民收入还将延续稳步增长态势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在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量也在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还是非常地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朱燕南表示,下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挥稳增长政策措施的作用,要持续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市场内需,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对于北京经济的未来走势,朱燕南表示,今年全球经济是缓慢复苏的态势,但中国经济在持续恢复向好,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长5.2%,多个领域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同时预测四季度全国经济会继续企稳回升,这是北京经济发展所处的大的内外部环境。

    她分析,从北京自身来看,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发挥作用,北京主要领域的指标总体都在改善,积极因素明显。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北京的新兴动能在成长壮大,发展动力在积蓄,发展活力在释放,这些都为四季度、全年经济运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朱燕南认为,下阶段,在全国经济持续企稳回升的大环境中,随着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作用,市场预期会进一步地改善,生产需求将加快恢复,市场主体的活力也将持续恢复,有利于北京经济发展的因素逐步增多。同时去年四季度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基数相对较低。“所以总体判断,全年全市经济还会保持稳步恢复回升的态势。”朱燕南说。

    在居民收入方面,卞晶认为,随着促进北京就业改善和居民收入增长的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预计北京居民收入还将延续稳步增长的态势。

    他介绍,一方面,北京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改善,市场主体的信心也会逐步增强,为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基础和环境。另一方面,2023人力资源服务业开放发展大会,还有北京高校2024届毕业生就业服务季,包括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行动、发放惠农增收补贴等一系列的举措实施的效果也会持续释放。此外,前日市人力社保局也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形式发布了企业工资的指导线。综合以上这些因素,预计北京居民收入还将继续稳步增长。

    拓展

    优化首都金融营商环境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前日,北京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召开“推进金融改革 服务实体经济”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了近年来各部门在优化首都金融营商环境中取得的新突破和新成效。

    金融创新形成“北京经验”

    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颖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首都金融始终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压茬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突破性、示范性的“北京经验”,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整体跃升。

    王颖具体介绍了六方面取得的成绩。一是出台一批支持政策,融资支撑度更加坚实。二是实施一批先行先试工作,示范引领度显著增强。三是落地一批基础设施,资源聚集度不断增强。四是搭建一批重点平台,融资精准度明显提高。五是形成一批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满意度持续提升。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快速响应机制作用、推进小微金融服务顾问制度、完善“融资纾困直通车”机制。六是持续推进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各项贷款较五年前增长49%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倪卫东表示,近年来,北京监管局积极引导辖内机构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并全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疫情防控、冬奥服务、推进“两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项目及重要领域建设发展资金需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北京银行业总资产33.8万亿元,其中各项贷款14.1万亿元,较五年前分别增长40%和49%;制造业贷款及小微企业贷款分别增长86%和79%,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加大。

    北京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共同建设全国首个省级银政数据共享平台——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打通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之间的“断点”,取得积极成效。助力首都信贷资源精准投放。

    强化渠道整合,构建小微金融服务新格局。北京监管局联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在全国首创“续贷中心”和“首贷中心”,在此基础上整合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担保贷款职能,升级设立“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打造“五位一体”小微金融服务新格局。

    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1%

    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姚力表示,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一直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金融支持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引导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提升企业群众金融服务获得感满足感,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首善之区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

    一是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首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目前贷款余额较2018年同期增长近4万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北京地区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4%,累计新增贷款同比多2227亿元;北京辖内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1%,处于全国利率洼地,较2018年降了145个BP(1.45个点),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比2018年降了264个BP(2.64个点)。

    二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质效,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便利度进一步增强。从时间、环节、成本三个维度持续优化小微企业的账户服务,企业办理开户时间由平均4天,缩短至平均1至3天。

    三是紧抓北京“两区”建设机遇,推动外汇重点领域的便利化改革。在全国率先落地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已形成“本外币一体化+本外币跨境”资金池政策体系;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扩容提质,累计业务金额突破3160亿美元;推进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帮助初创期科创企业畅通跨境融资渠道,借款平均综合成本比境内低400余基点。

    专精特新企业新增上市11家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国斌表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用好中小基金,依托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作用,“普惠支持+重点培育”并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用好政府资金,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联合银行、融资担保机构推出“专精特新贷”“专精特新保”等金融产品。截至2023年8月底,“专精特新贷”贷款余额1392亿元,惠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45户。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截至2023年8月,中小基金累计投资1368家中小企业,其中投资初创期及早中期企业金额占比约80%;高精尖基金设立26支硬科技相关领域子基金,投资硬科技类项目229个,投资金额112.79亿元。四是深入推进上市服务,拓展优质企业融资渠道。设立企业上市培育库,打造拟上市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截至8月底,专精特新企业当年新增上市11家,占全市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的48%;专精特新企业新增16家新三板挂牌,占全市新增挂牌公司数量76%。

    本版文/本报记者  程婕

    统筹/余美英  供图/视觉中国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