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生死竞速!北京为突发心血管急症患者架起“救心高速”

本报“京城养老大调研”中,医疗健康最受老人关注。其中,突发心血管急症如何得到快速高效地救治是大多数老人最担心的问题。记者调研发现:本市已有89家医疗机构建有胸痛中心,搭建起一条“救心高速路”。截至去年底,已经有12万人次胸痛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什么是胸痛中心?

建设胸痛中心旨在通过严格规范的时间把控、流程梳理,实现同质化、标准化、高效、快速的急性心梗救治院内链条,确保急性心梗患者在9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刻”内获得有效救治。

截至去年底,北京市胸痛中心累计救治胸痛患者超过12万人次,再灌注比例持续提升为8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治疗更高效。

病人未至 准备就绪

一条微信打开心梗急救通道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多方联动,为他们搭建一条畅通的“绿色通道”,挽救生命于分秒之间,这是胸痛中心承担的首要任务。

中午12时,本该是午饭时段,望京医院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们却严阵以待。病人还没到,救治所需的人员、设备一切都已准备就位。很快,120的急救人员推着平车,将一名心梗患者送到导管室。

没有片刻耽误,冠脉造影随即开始。

正在手术台上接受介入治疗的,是家住望花路社区的黄女士。黄女士74岁,身体一直不错,多年坚持练舞。前不久,她的左胸出现了疼痛。起初,黄女士并未在意:“岁数大了,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是,连续胸痛三天后,黄女士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第三天中午,疼痛变得特别剧烈,她甚至喘不上来气儿。

“需要去三甲专科医院看看吗?”黄女士和家人求助于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微信上把情况一说,家庭医生立马警觉起来:心绞痛进展式加重且持续时间长,很有可能是较为严重的心梗。

“不能再等了,您赶快拨打120,就近到望京医院的胸痛中心急救。”一条多方联动的心梗急救“绿色通道”就此开启。在黄女士被送上急救车的同时,社区医院将患者的情况发送到了由望京医院、社区医院、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的“胸痛中心联合救治”微信群里。几分钟后,院前急救人员也在微信群里发来通过车载设备为黄女士进行的心电图等检查结果。与此同时,望京医院胸痛中心里,术前准备同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由于救治及时,黄女士的病情很快好转。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住院七天后,她顺利出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黄女士再次站上舞台,又成了老年舞蹈队的“台柱子”。

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救治时间差

从抬上急救车,到推进导管室,全程仅用10分钟。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望京医院胸痛中心负责人、急诊科主任黄超联说,过去,患者在抵达医院就诊时,从检查、识别到采取救治措施,至少要花费30分钟。为了及时挽救更多急性胸痛患者的生命,胸痛中心建立后,简化了院内就诊流程,对高危胸痛病人施行先诊疗后付费,同时与周边的东坝、孙河、望京、来广营、崔各庄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合作,畅通转诊渠道、展开胸痛知识培训,共同织牢区域协同救治网。许多过去在院内进行的流程都提前到了院前,使患者在多方合作共建的“绿色通道”中畅通无阻,最终实现从患者发病到救治的时间大大缩短。

学科协同 高效救治

老年患者心脏骨科手术连着做

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当、改善临床预后,这也是胸痛中心的重要使命。

上个月,年近八旬的吴爷爷在家摔了一跤,髋部疼痛不能活动,被送往了以骨科特色著称的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往往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手术治疗会造成卧床,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死亡率很高。

术前评估中,医生发现老人合并有严重的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十分严重,老人术前麻醉风险极大,无法接受骨科手术。如果不进行心血管疾病治疗,他将要面临突发急性心梗的严重后果。

先后进行心脏、骨科两项手术,难度极大。老人的身体能否支撑,也是未知数。“我当时想着,要不就把心脏手术做了,髋骨干脆就不治了。”两个手术互相牵扯、施救困难,这让病床上的老人感到绝望,甚至做好了余生卧床的准备。

可是,医护人员没有放弃。为了给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和预后效果,创伤骨科和胸痛中心的专家们数次展开多学科会诊,共同商量最佳的救治方案。经过反复评估,专家们决定挑战高难度,创新性改善抗凝方案,连续相继实施两个手术。

首先由胸痛中心的专家团队为老人实施介入手术,放入支架。同时,精准用药,将心脏手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用量控制在骨科手术的出血风险以下。完成支架手术的第二天,麻醉科评估老人的心功能情况可以接受髋部骨折手术,创伤骨科专家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顺利完成手术。严重困扰老人的“两座大山”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都被安全、顺利地铲平了。临出院,老人感激得直抹眼泪。

多学科合作给出治疗“最优解”

“为重症救治‘排雷’也是我们胸痛中心的重要任务。”积水潭医院胸痛中心负责人、心内科主任刘巍说,如何让心血管急症患者得到高效、最佳的治疗,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患者保驾护航,往往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和联动才能得出“最优解”。

随身监护 智能随访

八旬老人及时诊治心脏停搏

为搭建更高效的“救心平台”,胸痛中心的建设也在拥抱信息化时代。近年来,以建立“云上心电诊断高速通道”为目标的“心电一张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我们已与周边怀柔镇、桥梓镇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合作,发放了10套可穿戴智能设备。”目前,“心电一张网”已在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落地推进。医院胸痛中心负责人、心内科主任陈少军介绍,这些看上去很像矫姿背带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功能十分强大。它们如同“漂流”的心电图仪,由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负责,可以为术后、出院、高风险等需要的人群快速采集心电监测信息、位置定位信息和诊疗信息等,并实时上传云端,共享给医疗机构,实现高危病人的及时筛查、鉴别、转运、救治、随访等一系列全方位健康管理。使用者还能通过小程序、APP等实现线上问诊、智能随访。

刘爷爷年过八旬,家住怀柔区湖光小区。近一段时间,他频发晕厥,但事后到医院检查身体却总查不出原因。医生怀疑他的症状是心肌缺血造成的,只是就医时错过了急性发作期,因而心电图没有捕捉到明显异常。找不到晕厥的原因,就没法对症展开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老人的家人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了一套可穿戴监护设备,并扫码下载了手机端的APP。之后,刘爷爷全天24小时穿戴着设备,只要点击“采集”按钮,就能随时采集相关体征数据。

就在“随身监护”的第4天,刘爷爷又发生了晕厥。家人及时采集心电信息,实时共享给社区医院和中医医院怀柔医院的胸痛中心。经胸痛中心的专家诊断,老人的晕厥是心脏停搏造成的,需要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得益于“心电一张网”,刘爷爷发病的“真凶”终于被“揪”了出来。在中医医院胸痛中心的安排下,老人很快转诊至专科医院及时进行了手术。

“心电一张网”提高急症救治力

作为“心电一张网”建设在北京地区落地的唯一一家医疗机构,中医医院怀柔医院胸痛中心已应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救治了100多名急性心血管病患者。“远程心电信息智慧平台建设对于提高辖区内心血管急症救治能力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它在北京地区的普及程度尚有着较大的提高空间。”陈少军认为,推动北京地区“心电一张网”建设,还有待政府出台规范的收费标准、医护人员的激励政策,并从财政上体现出更大的扶持和鼓励。本报记者 孙乐琪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