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北平)的毛巾业
北京最早生产毛巾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即工艺局创办后,在织工科下设立了“洋毛巾”一科生产毛巾。随后,普善、首善、普慈、教养工厂等也在“救济贫民”“传授工艺”等名义下先后开设工厂生产毛巾。
民国以后,北京开设的毛巾厂更多。据记载:
民元以后……彰内大街之“日升”,牛街之“川林”,其设立最先者也。西直门外之“协和”,南小市之“永顺成”,其继起有功者也。外如“振业兴织工厂”“首善工厂”亦皆为织巾之较早者。由是风声所播,或采用家庭工业制度,为小规模之毛巾工作。或利用织布工厂余力,添设毛巾副业。其它负有营业性之机关团体,如社会局附属之“第一救济院”“第二习艺工厂”,如公安局所属之感化所,如“第一监狱”,如“香山慈幼工厂”,亦皆设有毛巾专科。计十数年来、平市毛巾产量,继长增高,大有长足之发展。(池泽汇等著《北平市工商业概况》第二篇《服饰·毛巾业》,北平市社会局1932年版)
据调查,在1918年,北京约有中小毛巾工厂(作坊)二三十户,职工400人左右。1924年以前,约有毛巾厂五六十家,其中拥有二三十名工人的较大工厂约占一半,其余为家庭户。工人在五六百至六七百人之间。毛巾业,一般资本不大。最大者是打磨厂的利容毛巾厂,资本也仅有3千元,有织机20架,工人45人,生产面巾、浴巾两种,颜色以白色和红蓝白条为主。

民国时期,北平的染坊
1928年至1933年是北平毛巾生产最发达的时期。据估计,在1933年前后,北平约有大小毛巾工厂(作坊)一百余户(其中家庭户占60%至70%),工人和学徒近千人(其中家属工人和小作坊的工徒占四分之一)。
据1932年《北平市工商业概况》记载,当时织毛巾的家数,可划分为三类:
有字号担认税捐者,约有四十余家,以药王庙南小市一带为多。如“日升”“川林”“协和”“振业兴”以及安定门内永康胡同之“女毛巾工厂”,则皆属规模较大,产量较多,行销较畅者也。
无字号而纯属家庭工作者,约有二三十家,以彰内崇外及北城一带为多。平时自行购料,在家工作,于家人之外,并收学徒。所出之品,或送交各处分销,或赶庙会或临街设摊售卖,或分期赴市属各乡镇村集推销,情形复杂,难以备述。
向工厂领料作工,计货受值,或单独或合伙而成为作坊者,约有三四十家,以崇外及宣外一带为多,每人每日可织毛巾三打左右,每打工资约一角上下。以上三类,共约有一百余家。(池泽汇等著《北平市工商业概况》第二篇《服饰·毛巾业》,北平市社会局1932年版)
这三类织毛巾的家数,主要是依毛巾生产规模、产量大小以及产品经销方式而划分的。
北平沦陷时期,在日寇“以战养战”的政策下,对棉纱及其他物资实行“统制”,大部分毛巾工厂都因此倒闭,90%的工人都失业了。学徒也大部被辞掉,有的回家种地,有的当苦力,有的拉洋车,做小买卖或者到处流浪。据调查估计,在1943年前后,北平毛巾工厂(作坊),大大小小约五六十户,从业人员三四百人左右。
抗战胜利后,北平毛巾业并没有多大恢复,1946年以后又继续下降,到1948年年底北平解放时,只有毛巾工厂(作坊)四五十家(其中二三人的家庭户占三分之二),职工和学徒300人左右。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民国北京(北平)的成衣、鞋帽与针织业》
作者:章永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