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24小时便利店:谁,抓住了成都人的“都市胃口”?

界面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豆瓣平台,名叫“便利店美食”的小组已聚集超过20万成员,相比之下,奶茶、冰淇淋等美食小组的成员数仅在10万左右。可以说,“便利店”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正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一个城市的便利店发展程度,不仅有其文化意义,从更宏观层面来看,可以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活力程度,以及人性化的程度。

在以“烟火气”和夜间经济著称的成都,便利店存在感相当强。据成都发布数据,成都24小时便利店比例达到79.7%,这一数字排在全国第一。

便利店模式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美国,60年代开始,7-11、罗森LAWSON等品牌开始连锁布局全球,90年以后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引领潮流。但最终,711与罗森都被日本“打包”移植,与全家FAMILYMART一起,成为日本便利店三大代表品牌。但最初的“便利”火种,并非起源于日本,未来谁来发扬光大,也存在变量。

历经近30年发展,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零售模式受到广泛认可。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截止2022年,全国便利店数量已超27万家,也涌现一众本土品牌。在成都,便利店数量超过1万家,随着2021年WOWO退场、罗森进入,成都也成为国内第4个集齐“日系三大品牌”的城市,区域市场也迎来全新格局。

但在成都及四川,占据绝对优势的则是本土品牌“红旗连锁”。据百度地图数据显示,其在成都已布局超3600家门店,基本实现区域全辐射,可以说几乎每个小区、街巷都能看见红旗连锁的“身影”。

红旗连锁创始人曹世如早年接受采访时,就其经营策略给出了一个简短有力的词汇:“巷战”,即以街巷为目标开设社区连锁超市,如今也算实现这一愿景。

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企业,在2012年成为A股市场唯一的上市连锁便利店企业。其8月15日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营收50.03亿元,同比增长2.45%。这一数字不仅反映出其经营水平,也显示出便利店生意在成都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在门店形态上,红旗连锁会根据面积大小进行调整,面积更大的门店会销售蔬果生鲜,定位接近中型商超,也会增设用餐区域。在今年6月,红旗连锁又更进一步,宣布其24小时新业态超市“黄果兰“正式开业,新涵盖现磨咖啡、小吃、预制菜等时下热点品类。在布局饱和后持续求变,亦可见成都市场的竞争激烈。

根据网络上的反馈情况,会发现虽然年轻人愿意逛日本便利店,但更希望自己家楼下有红旗连锁、舞东风、老邻居这样的“油盐酱醋品牌”,相对而言,其零售商品价格更实惠,以可乐举例:单价往往能比外资便利店便宜30%左右。另外对部分中老年群体,充公交卡、交水电费这样的服务相当实用,正是这样的功能属性构成此类“社区便利店”的生存基础,赋予品牌亲民的形象。

“深夜在便利店和好友买酒痛饮、坐在窗边凝望城市”。在电影、动画等文化媒介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这些外资商业便利店,天生就更受到青年消费群体的青睐,在零售之余带有文化价值,是此类便利店的竞争力之一,也是在互联网上“存在感”更强的原因。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商业便利店主要客群年龄在20到50岁,从职业上看,便利店消费人群中有约54%为企业白领身份,因此在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商业便利店极具竞争力。

企业白领职业群体对于24小时便利店的依赖无疑更高,随时提供的现磨咖啡和小吃,对于加班的上班族来说无疑就像“雪中送炭”的补给。

即便是以“夜间经济”著称的成都,12点也依然是商业的分水岭。在后半夜,除了酒吧、夜店,依然维持灯火通明的只剩下24小时便利店。

从数量上看,“三大日系便利店”加在一起仅为红旗连锁的八分之一,但在成都的24小时便利店领域,却是他们的主场。这一方面由营业时间决定,另一方面与其店内所售商品约7成为食品酒水类不无关系。对城市青年而言,这些便利店甚至能充当更加便捷、实惠的酒吧,各色酒水、自带冰块的水杯应有尽有,因此深夜青年们聚在便利店采购的场景时常发生。

跟红旗连锁抢占社区市场相对,从择址策略上看,这三大品牌店铺则倾向开设在写字楼、商圈、地铁站等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强的地段。定位显然更加“商业”,提供的品类同时也更垂直更丰富,多为食品饮料,且会维持一定的推新节奏。在定位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这也成为各品牌的“独家卖点”。

其中如7-11,在不同区域还会因地制宜提供商品。比如在广东,就会售卖咖喱鱼丸、车仔面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现制食物;到了四川,则开起面馆,豌杂面、酸辣粉一应俱全,提供深度本地化服务,也体现出国际便利店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以及所面临的竞争。

为进一步增强商业竞争力,这些品牌还会时常进行联名营销活动,推出限定产品和活动。例如今年,罗森就曾与电影《铃芽之旅》、动画《樱桃小丸子》《天官赐福》等人气IP进行联动,积极靠近青年喜好。

此外,这些定位更加商业的便利店品牌,也在进行数字化营销。一方面,推行小程序、APP,上线数字会员服务;另一方面也顺应时下潮流,做社群化运营,都旨在巩固消费习惯、增强品牌粘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全家,更是推出了付费会员服务。

比起不断涌现的创造需求的“新消费”,便利店的底层商业逻辑依然是支撑居民基本需求,因此在政策上也得到重点提及。2022年12月,《“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就提出要合理配置社区菜店、超市、连锁便利店等设施,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便利店行业健康发展。

因此近几年,在疫情影响下,各大国内外便利店品牌也加速调整经营策略,相继开通“外卖服务”,既是便民服务的一环,也是在特殊时期展开的探索。另外在成都,也会发现处于CBD范围内的部分便利店,会提供快餐服务。如这家位于成都交子大道的鲟一便利店,位于某写字楼一层,每到午餐时间便会大排长龙,其20元以内的套餐价格在区域具备优势,得到周边上班族的好评。像此类服务则是针对特殊区域需求做出的调整。

由此可见,在高活力的成都,乘上“加速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风潮,便利店还将迎来持续的竞争和发展,无论社区便利店、商业便利店还是24小时便利店,都在谋求改变、积极探索,以抓住来来往往的“成都人的胃”。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