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联播

从“沉睡”到“增效”,织起“绿电出行网”

人民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10分钟就能充不少,价格便宜,像进便利店一样方便。”网约车司机张师傅边插枪边感慨。

下午三点,青岛市南区延安三路充电站,一辆辆新能源车有序排队补能。车来车往,充电桩灯光闪烁。

这座建于城市核心区的桩站,搭载166千瓦光伏、200千瓦时储能系统,年均可提供17万度清洁电力,自发自用、就近消纳。便利之外,还有“智能”:液冷超充技术5分钟就能补上200公里续航。城市另一侧的青岛北站城投充电网,直流充电设备还能同步生成电池“体检报告”,直接推送到车主手机。

一排充电桩整齐矗立,静待新能源车接入。青岛城投新能源集团供图

从城区到乡镇,从景区到高速路口,城投充电网充电桩正加快布局。青岛城投充电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房仁远介绍:“预计到2025年底,设备总计达到5000台,覆盖青岛市主城区、交通枢纽、旅游景区与36个乡镇区域,为私家车与网约车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保障。不久,绿电出行将触手可及。”

电从哪来?答案藏在更宏大的场景里。

走进青岛城投新能源集团,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如同“能源大脑”,实时跳动着来自天南海北的电站数据流:新疆哈密、云南兰坪、黑龙江大庆、福建政和。。。。。。“从最西北的戈壁到最东南的海岛,每一度绿电的诞生都清晰可见。”青岛城投新能源集团运营中心负责人介绍。

新能源实时数控平台。青岛城投新能源集团供图

先唤醒“沉睡”能源,提效发电侧。“过去,设备老化、效率低下是新能源电站的普遍痛点。如今,我们通过系统化技改,不仅让老旧设备‘复活’,更实现了发电量的大幅提升。”青岛城投新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咏鸿介绍。2025年以来,集团在哈密风电场完成核心部件国产替代,故障率下降近四成,年发电量提升8700万度;元江光伏电站接入“1+5+N”数字平台后,年增清洁电量2000万度。目前,全国78座电站复制“以旧提效”模式,推动新能源行业从“单点修复”迈向“系统重构”。

能源与交通融合,也让城市的绿色底色愈发鲜明。

在青岛姜山高速服务区,闲置边坡铺上光伏板,桥下整齐布设充电桩,构成“交通+能源”的复合节点。不少新能源车主都称赞:“现在从县城进城,来回都不犯愁了!掉电快也不怕,路上能充,比以前便宜还踏实。”

“过去交通是交通、能源是能源,如今我们用系统化思维打破边界,把它们变成一张网络。”青岛城投充电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起解释,通过数字平台可以实现“交通流、能量流、数据流”三维协同,具备发电、储能、调节等功能。

“我们每天约有超过10万度的充电,5000多人次的服务,这背后可能就是5000多个家庭。”在调度中心的数字屏前,李咏鸿介绍道,青岛的探索,是“双碳”背景下的本地解法。下一步,将围绕技术迭代、模式完善和场景扩容持续推进,力求打造出一条可持续、可落地、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一度度绿电汇聚成动能,一次次创新落在身边。从街角的便利补能,到高速的安心保障,再到幕后系统的数字赋能,山东正用一张不断延展的“绿电出行网”,让绿色能源真正“看得见、用得上、跑得远”。(庄润泽)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