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联播

中国“智造”硬实力成就“百变”可能性 “小”鱼竿钓起百亿元“大”产业

央视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享受户外运动,垂钓这项原本小众的运动也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享受垂钓的乐趣,自然离不开一套合适的渔具,而在遍布全球的水岸边,每10支鱼竿里就有6支来自山东威海。下面,我们就跟随记者一起去看一看,小小的鱼竿是如何走出威海成为全球爆品的。

记者手上的这支鱼竿就是视频中能够拉动3吨汽车的钓竿。这款为深海船钓而设计的钓竿,能够让钓手轻松驾驭100斤的蓝鳍金枪鱼。尽管它的拉伸强度很高,但是重量却很轻,用手指就能轻松提起。

这支钓竿“强大”的秘诀来自于它的原材料——碳纤维。走进它的生产企业,记者看到一张张碳纤维浸润料在经过裁布、贴布、烫芯、卷管等工艺流程后变成钓竿。目前,企业的订单已经排产到7月份。

山东威海光威户外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屹告诉记者,他们的订单一半以上都来自海外,2024年出口的渔具达到860万支,出口额同比增长18.7%。为了满足不同国家的消费需求,他们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迭代完善,目前企业正在加快打造碳纤维预浸料智能车间。

除了在产品创新上持续下功夫,威海的渔具企业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方式。近些年,这家企业开始研发自动化渔具生产设备,去年产品一上市就吸引了大量客户。

一套完整的渔具不只有钓竿。这段时间,威海这家生产仿生饵的企业生产繁忙,他们的产品95%都销往海外。随着路亚垂钓——也就是通过模拟水生生物的动态来吸引目标鱼的垂钓方式日渐流行,高仿真的打印式鱼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据了解,一套渔具有一百多种零部件,在威海,一小时内,所有配件都能一站式配齐。凭借完备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威海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渔具研发、制造基地。

山东省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邢海波称:“威海渔具全行业年产值100多亿元,仅钓竿年产量可达4000万支,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

播放视频画中画

贺小松:从做得出到做得好 渔具出海乘风破浪

1981年,国内第一支玻璃钢钓竿在威海诞生,威海渔具的产业化也从此起步,在40多年间不断发展壮大。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位威海渔具产业的同龄人——贺小松,听他讲讲和渔具产业一起成长、不断突破的故事。

作为企业技术开发部的主管,贺小松几乎每天都要拿着客户寄来的样品和同事们讨论,为接下来的设计提供思路。别看他现在对钓竿的工艺了如指掌,生在海边的他在进入这家企业之前却从未摸过钓竿。

2005年,贺小松毕业于青岛一所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当年作为企业招聘的首批大学生走上了设计研发岗位。至今他还记得,刚入职时老员工们对他的期许,“我们没来之前,只是说是把这个鱼竿能做出来就可以了。我们来以后,要求是鱼竿怎么能做好。”

贺小松向老师傅们学艺,在机台、图纸、素材和仪器中埋头钻研,不停在技术科室和生产车间奔走。熟能生巧的同时,他也开始另辟蹊径。

缠线是钓竿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序,过去一直由人工操作。贺小松协同技术人员进行了自动缠线编花工艺及设备的研发攻关,成功地将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返修率降了9成。

越来越多标准化生产设备的投入使用,也让贺小松的设计开发有了更大的空间。

和产业一同成长的贺小松,是中国制造的渔具从黄海之滨走向全球市场的亲历者,也是自主品牌渔具从零起步的见证人。如今闲置在仓库里的这两台设备,就是他从零开始的起点,也是他再次上路的锚点。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贺小松称:“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我们刚开始对这个设备没有开发能力,到经过建立自己的配件厂、设备研发厂,从无到有。看到它也促使我们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改善,逐渐适应时代发展。”

播放视频画中画

智造硬实力成就“百变”可能性 中国渔具热销海外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产渔具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渔具出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手中。面对形形色色的海外需求,中国渔具又是凭借什么收获认可的呢?

在这家做渔具出口业务40年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建厂初期,企业只出口日本、韩国,随着近些年出口业务的拓展,出口额也不断增多。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浩告诉记者,由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较多,各地需求不同,因此出口产品批量小、规格多。最多时,企业一天内生产的规格近千种。为了能够根据需求更灵活地生产,去年他们采用了智能排产系统。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外客户的增加,企业对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了更加细致地分析,比如,有些海外客户或许对销售更擅长,对产品设计不一定熟悉,而有些客户则对生产制造的过程不太了解,因此企业安排了专人进行对接。

从外观到手感、从性能到产能、从创新到更新,国产渔具还在用更多的可能性向全球市场证明中国制造的硬实力。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