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笔耕不止 ——记2024年度重庆市文联文艺创作扶持者李久强同志

聚焦重庆
关注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关于2004年度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建设新重庆”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扶持项目,已经尘埃落地,在电影门类中有三个电影剧本榜上有名,其中一部是以个人名义申报的电影剧本《跟踪追击》,编剧叫李久强。
初步了解到他是重庆市公安局退休的老警官,且已过古稀之年。
现在,不少退休的老同志大都在家颐享天年,而他创作的作品,能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还能得到市文联的扶持,实属不易。
这不禁引起了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从朋友口中了解到,李久强是个充满活力的人,还是国家二级编剧,写了不少影视作品,拍过两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还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得到这么多意外“情报”,激起我有采访他欲罢不能的冲动。
一、烧屏换来电影票
我登门拜访,在渝北区吉安园小区见到了李久强。当我说明来意,他非常热情地请我进屋。落座后简单的寒暄就直奔主题。
“李老师对影视的爱好,或者说执着,是什么时间开始的?”我问道。
李久强少沉默一会儿说,他从小就是个电影迷。上小学时家境不太好,他的早餐就是两分钱一个的烧屏,对想看的电影,他只有省下烧饼钱,等凑够了8分钱后就去买一张儿童电影票。他喜欢电影里的插曲,但凡电影片里的歌曲,他听几遍就会唱了。更让我不可思议的是越剧电影《红楼梦》里面的唱腔,像“黛玉葬花”“黛玉焚稿”“宝玉哭灵”等大小唱段他都会演唱,且还有滋有味。
我好奇的问,唱段这么长,你是怎么学会的?他笑笑说,先看几场电影,而后就在电影院外面听着学,有时下毛毛雨把头发和上衣都湿透了他都全然不知。
他就这样反复的“听着学”就学会了。可见他痴迷到什么程度。他兴奋地说,影视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这在他今后做电视片后期时才真正的体会出来。这也为他今后走上“触电”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希望在田野上
光阴如梭,转眼到了上山下乡的年代。李久强和全国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样,勇敢地背上背包踏上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征程。
除了行囊,他还带上了自己喜欢的乐器——手风琴。
李久强告诉我,只要村里有一只公鸡引领高歌,随即便引来村里的公鸡“大合唱”。公鸡的打鸣声就是农民出工的信号,而此时,墨蓝色的天幕上还缀着几颗懒洋洋眨着眼的晨星。
此时,他像军人听到紧急集合号声一样动作迅速地起床,脸不洗口不漱,扛起锄头就上坡,或翻地或挑粪或除草……
当太阳懒洋洋、慢腾腾地落下山,李久强才扛起锄头,拖着两条沉重的双腿回到队里分给他的茅草屋。
有老人在家做饭的,屋顶的烟囱都冒出袅袅炊烟,炊烟像白色轻纱一般在各家各户的竹林里蔓延开来,烟雾缭绕,如同置身仙境一般,远远看去又像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
他吃完夜饭,洗了脸脚,已经是晚上10点钟了,劳作一天的社员早就钻进被窝找周公聊天去了,然而,此时却是他天天练习手风琴的时间。
在茅草屋旁边有一块四周被竹林包裹着的空地,夜深人静,微风吹得竹叶沙沙作响,远处不时传来蛙声和不知名小虫的鸣叫声。
李久强背着手风琴带着凳子到竹林中坐定,全神贯注地拉了起来,小虫、青蛙都停止了鸣叫,微风带着琴声在夜空中回荡,琴声带走了他的疲劳,也给他带来了希望。
他从晚上10点钟一直要练到半夜12点,除了下雨,不管是数九寒冬还是酷暑夏季,几乎每晚如此。
优雅动听的琴声不知道传了多远,当李久强拉完几首曲子后,突然看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田野上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光,火光在慢慢移动,慢慢聚集,最后都来到了他的身边,原来是村里的小孩。一个叫二娃子的小男孩对他说,他本来已经睡着了,是琴声吵醒了他。其他孩子和二娃子一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点燃火把,提着煤油灯,拿着手电筒走出家门,想看看是谁在深更半夜“唱歌”,是什么东西在嗡嗡作响。
于是,孩子们便一声不吭的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听他拉琴。
他感慨地说,当时,他好像是在空旷的田野举行一场手风琴独奏音乐会,孩子们的火把、煤油灯就是舞台的灯光,月亮就是聚光灯,听众就是那一群天真可爱、有的甚至五音不全、大气不出,睁大双眼凝神倾听的孩子。
他拉得非常投入,如痴如醉。一曲结束,远远传来手风琴的回声,虽然孩子没鼓掌,而他却似乎听到雷鸣般的掌声在山谷回荡……
功夫不负有心人。
李久强在农村接受一年零七个月的再教育,也苦练了一年多手风琴。
1970年底,他被部队特招文艺兵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勤奋与执着印证了“天道酬勤”这句古话。
他自豪地对我说,农村的生活使他学会了吃苦耐劳,部队的经历改变他的人生。
在部队他就更加百倍地努力学习和工作,除了练习手风琴,他还学会了作曲,指挥,学习创作电影、电视剧本,还提干到师政治部文化科当干事。
三、走上“触电”之路
李久强告诉我,走上“触电”之路是因为赌气结下的“姻缘”!
1979年,李久强有幸参加了自卫反击战。班师回国后,部队放映队为官兵放了一场反映自卫反击战的电影,给他记忆最深、也是让他气愤的是男女主角在战场上邂逅,躲在一辆坦克车里谈情说爱。
他气愤地说,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肯定没上过前线,战斗那么激烈,不少战士倒在血泊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哪能有心情和闲情逸致谈恋爱,即使是艺术加工,想写革命的浪漫主义,但是与时间、地点和场合都格格不入,把场景选在战斗的间隙或战斗的后方还情有可原,偏偏选在战斗前沿的坦克车里,这绝对是胡编乱造的,有损军人形象。
于是,他决定拿起笔,把自己在战场上耳闻目睹的经历写一部电影剧本。
李久强在部队一直从事音乐专业,对文字工作从未涉及。但他是说一不二的人,既然决心要写电影剧本,那就要脱“三层皮”,少睡几个小时觉,“啃下”这块硬骨头,攻下这个艰难的山峰。
他采访了很多参加过战斗的士兵及战斗英雄,收集了不少素材,准备就绪后,他用了五天时间一气呵成。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望着写字台上取名《南疆英魂》、有3万5千多字的电影剧本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完成的作品。
剧本也得到文化科领导和战友的肯定,虽然电影剧本没有搬上银幕,但从此奠定了他要走“触电”道路的信心。这一年是1982年春节的最后一天。
此后,李久强便注意收集资料,购买有关影视写作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夏衍著的书《怎样写电影剧本》,他从书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学会了很多写作知识,使他创作影视剧的灵感喷涌而出。
1983年,李久强创作了《师长下连》《排头兵》《菜市一角》三个电视短剧,被河南省电视台拍摄播出,中央电视台1频道几天后就转播了,这部作品获得武汉军区创作一等奖,并荣获三等功一次。我问他有什么感受,他笑笑说,当然是高兴咯。这也坚定了他继续创作影视剧的决心和信心。
1984年3月,他光荣退伍,转业回到重庆。
四、退伍不褪色 创作要继续
李久强说,虽然自己退伍了,但是创作影视作品的动力不能减,手中写作的笔不能丢。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李久强转业先后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文艺科、重庆市总工会宣教文体部影视中心担任科长。
由于他业务能力较强,被总工会选送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进修的专业是影视编导,由于他学习勤奋,成绩良好,被中戏进修班评为优秀学员(全班60多名学员仅评两名),这为他日后到市公安局把影视工作搞得如火如荼、家喻户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5年下旬,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征集电视作品,李久强创作了一部名为《檐下避雨人》、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的电视短剧投稿,没想到这部短剧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当时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只有六名)。中央电视台和青岛电视台联合拍摄了这部短剧,并在央视1套和青岛台、重庆电视台播出。

为加强宣传公安,1997年重庆市公安局新成立影视科,在市局及全市范围内挑选科长,由于李久强的影视专业技术突出,在众多的候选人中,他被作为专业人才引进调入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影视科担任科长,从此便一发不可收,那年他47岁。
47岁的李久强正当年,他发挥自己的影视专长,在重庆有线台创办了真民警和老百姓共同演绎的电视栏目《巴渝警示》,在全国公安系统中开了先河。自开播8年多来,他共创作了120多部共200多集反映民警工作和生活的微电影,并导演(兼摄像、剪接)近300多集。
该栏目在有线电视台成立五周年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受观众喜欢的栏目之一,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成为该台的名牌栏目。为歌颂民警一心为民,保一方平安,敢于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及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五、发挥余热 笔耕不止
2008年初李久强光荣退休。他说,虽脱下了警服,但心里却永远想着自己曾经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要保持退休不褪色,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发挥余热,创作宣传民警正能量的文学作品。
李久强深深地知道,要写出好作品必须深入到基层第一线。于是,他到市局刑警总队体验生活一个多月,他和总队各支队的民警打成一片,和他们交朋友,虚心请教、学习和了解有关刑警方面的案例及有关政策,一个月下来,他收集了不少素材,而后仅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反映刑警工作和生活的二十四集电视剧《雷霆出击》,并由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投资拍摄,在重庆及全国不少电视台播出。
后来,他自己又把这部电视剧尝试着改编成32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血戒》。让他没想到的是改编非常成功,小说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了。
李久强注意到,现在电视台播出有关公安题材的电视剧甚至电影,大都是反映刑警破案及抓获毒贩的,而反映水警的却是空缺。
他敏感的察觉到重庆两江环抱,水岸战线长,沿江两岸都设立了水上派出所,一定有不少案列和故事,但多年来却没有一部反映水上警察的电影或电视剧,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于是,他得到宣传处领导的同意,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深入水警总队、三峡库区等地,先后采访了水警总队的刑警、治安民警等四个直属支队及全市二十多个水上派出所的民警共150多人,录音50多个小时,文字资料10多万字,收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案列和素材,从而创作出我国第一部反映水警工作和生活的三十六集电视剧《水上警察》。目前,湖北宇平光映(武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北京几家影视公司看好这部电视剧,拟申报立项。
李久强还非常注重弘扬和传播老一辈公安民警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不怕流血牺牲的光荣传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1年9月,他收集了有关方面的素材,创作了一部反映歌乐山渣滓洞“11.27”惨案的三十四集电视剧《追捕渣滓洞刽子手》,该剧被重庆市委宣传部列为重点文化项目,并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片。
2013年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山东省辉煌世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并在全国部分电视台播出。
电视剧播出后反映较为强烈,他又用了四个月时间,将这部电视剧改编成47万多字的同名长篇小说。
该小说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得在渣滓洞签名售书的荣誉,60多本书两个小时销售一空。
再版后,至今在红岩联线下属的渣滓洞等所有红色景点销售。该书在2012年至2013年,由重庆读书月活动办公室、重庆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年度“我最喜爱”渝版图书评选中,该书获第六届重庆读书月年度“我最喜爱”渝版图书。
李久强创作的影视作品还有不少。他创作的反映公安刑警破案的电影剧本《除恶》,由浙江思成影业有限公司和重庆铂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拍摄,于11月5日在爱奇艺网络平台热播。
近期,他创作的另一部歌颂老一辈公安民警的40集电视剧剧本《沉重的军礼》已获得通过,现正在筹拍过程中,同时,他又根据这部电视剧改编成40章节、43万字的长篇小说《保密局战犯》,现已经完稿,正联系出版社出版发行。
李久强向我透露说,在他电脑里储存着已经完成了的电视剧和电影剧本还有5、6个,大部分都是讴歌公安民警的。
“除了公安题材,其他的题材你不涉及吗?”我问。
“不,要拓宽思路,创作上应该广纳百川才能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他如是说。
李久强说,2013年应云南澜沧县文联的邀请,参加该县建县70周年活动,经介绍认识了该县“十八大”“二十大”党代表,率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拉祜族村民李娜倮,创作了一部歌舞电影剧本《歌声飞向远方》,得到当地市、县文联及宣传部门的认可和好评。
还创作了一部反映解放前、农村儿童与敌人周旋掩护撤离延安部队的电影剧本《黄河岸边浪花激》;他当过兵,他根据一个战士真实的故事创作了电影剧本《军人的血性》。他在中戏进修时,把剧本送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执导过《柳堡的故事》的著名女导演王苹手里,王苹审读后得到她的较高评价,并推荐给“八一”厂创作室;创作的电视剧有两部,一部是反映外交官的电视剧《回归之路》,另一部是古装荒诞、搞笑的轻喜剧《我不是东亚病夫》。
李久强如数家珍地一口气说了这么已经完成了的作品,让我感到十分震撼。
“李老师,您都过古稀之年了,还这么拼命。不累吗?”我问。
“累!每一天要坐7、8个小时,最多的10小时,怎么能不累呢?但我积累了这么多素材,特别是公安的素材,不写出来对不起昔日的战友。公安民警太辛苦了,对他们就是要大书特书,宣传民警,弘扬正气,只要不糊涂,我就不会歇笔。” 他底气十足地说。
李久强说,在他的创作计划中,就像排队购物一样,每一、两年都会创作出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或改编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手中有剧本,心头就不慌。我的这些储备粮(剧本)会有它的用武之地。”他信誓旦旦地说。
李久强坚定的自信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折服。
六、历史不能忘却
“李老师,这次获得重庆市文联扶持的电影剧本,属于几十年前的历史题材,这么多素材,你是怎么得到的?”我好奇的问道。
“说来话长,这也算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吧。”他回答道。
李久强说,为庆祝建国60周年,公安部决定在全国公安系统挑选10个公安厅与直辖市公安局,拍摄一部本公安厅局最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的史料片,重庆市公安局榜上有名。当时,他刚退休不久,市局民警登门找到他,请他“出山”拍摄这部史料片,拍摄的内容就有如何追捕杀害爱国将领杨虎城、江姐、小萝卜头的刽子手杨进兴。我可以看出,当时他是非常激动,似乎热血在他全身奔涌。
“老李,听说要拍摄抓捕刽子手杨进兴,你为什么这样激动?”我问。
随即,李久强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在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标题是“一个奇怪的农民”,内容讲述的就是从渣滓洞潜逃的刽子手杨进兴,伪装成贫农潜伏在农村,六年后才被公安抓获的故事。
“我做梦也没想到,60年后我能有机会拍摄这个伪装成贫农的刽子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收集很多鲜为人知的素材。”他兴奋地说道。
于是,在李久强的率领下选择了几名政保总队的民警成立了摄制组。摄制组首先到市局档案科查阅有关杨进兴的资料,而后到杨进兴潜伏所在地四川南充县青居乡磬坝和平三村。
摄制组先后采访了当年与杨进兴一起抬过滑竿的村民腾明清,杨进兴的邻居许明,杨进兴被抓捕后他女儿的养母蒲素珍,杨进兴的夜校老师许权,清居乡组织干部阳杨丰年,原南充县公安局参加抓捕杨进兴的一股副股长吴英昌及侦查员黄同伦,以及多次审讯过杨进兴的市局政保处民警张先创等有关人员。
他从这些被采访的对象口中,收集到大量有关杨进兴鲜为人知的素材,为拍摄这部取名为《历程》、歌颂公安前辈的史料片,增添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内容。该片制作完成后,得到市局政保处领导和公安部的认可与好评。
由于李久强退休后坚持不懈的笔耕,创作了众多歌颂公安民警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和书籍,被重庆市公安局评为退休优秀警官。
期待李久强的众多作品早日与观众见面。
(撰写: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