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江南(二十)——傅抱石《春雨西湖 · 西湖秋雨》

商讯
关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 苏轼
江南的雨总是下个不停,从桃花刚刚含苞直到桃花都谢了时候,仍然断断续续的飘飘洒洒。西子湖畔,四望云水茫茫,雾山苍苍;近看碧草萋萋,杨柳依依。透过幕遮的雨帘,傅抱石先生将这一切都定格在了1963年的那个春秋。
傅抱石(1904—1965),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斋号抱石斋,江西新喻人,毕业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留校任教。留日学习回国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又历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擅长山水、人物,兼书法、篆刻及美术史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国画家、美术史家和艺术教育家。
1963年春,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西湖到处被雨幕遮着,红花绿树,远山近影,朦胧中显得格外清新迷人。雨中的西湖不加粉饰清新可人的样子,凭空让人添了几分亲近,多了一些柔情。温润的感觉在眼中融化,在心中流淌,更在傅抱石先生的手中凝聚为国画《春雨西湖》。

傅抱石《春雨西湖》
透过《春雨西湖》,举目观望,在细雨蒙蒙之中竟有烟波浩渺之感,一眼望去,不见尽头。 湖心之处, 总是有些不知名的鸟儿贴着湖面疾驰而过,时隐时现,恰似这湖中的精灵,想引领你在湖中畅游一番。远处山峰已尽为雨雾所掩,白蒙蒙的遮住了山体,竟然只有峰顶尚隐约可见,隐约可见中远处的几座山峰已犹如半落于青天之外,远远望去,山与湖之间已是一片茫茫, 已不知是山是湖,是人间或是仙境。
往湖堤看去,湖岸边的树木, 雨中更显得苍翠挺拔,不时有几只小鸟在树丛间跳跃鸣叫,为雨中的西湖平添了几分生机。细草茸茸绿的可爱,绿草丛中,会有几朵艳丽的花儿映入眼帘,被雨水浇打的水灵灵的更显娇艳。堤上,不时有三五游客或是恋人,依偎着,或撑起花纸伞,漫步在湖畔,为雨中西湖多了几份浪漫,几种柔媚。
沿西子湖畔缓缓的行走,呼吸着湿润的空气,感觉在湖边的每一步行走都有着不同的魅力,从各个角度看西湖都有其美丽的地方,远远望着湖面上飘悠的小船儿,从水纹的皱折里飘出来,轻盈的像燕子,堤路两边的青草正在泛出新绿,湖边的柳枝染着浅浅的葱绿随风飘舞着,一树树的桃花儿膨胀着春天的热情 静静的湖水倒映着桃红柳绿,天水一片盎然。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雨中的西湖就是映像中的江南,文学中的世外桃源,一副典型的山水写意画,一笔中国的胜景,一个千年流传的美不胜收的江南婉约春轴。
春去秋来,秋雨洒落,阵阵西风给江南带来丝丝寒意。波光倒映迷蒙的远山,微风轻吻着的湖面,静静飘荡的小蓬船儿,白堤与苏堤静默地睡在怀里,远处的烟水茫茫仿佛在苦苦地寻觅知己,雨水打落晚秋的殷红又好似低声叹息。同样是西湖,同样是雨水,却展示了不同的景致,傅抱石先生在《西湖秋雨》中描绘的也是格外分明了。
秋风在秋雨里轻轻荡漾,秋雨也在傅抱石先生的《西湖秋雨》中飘飘洒洒。面对这撩人的秋雨,禁不住深深地吸口清鲜带着湿凉的空气,一股清寒沁入心脾,好似这秋色笼罩的整个冷秋都融入了身体。大口呼吸着,就让这种感觉冲淡纷乱的思维,让每次呼吸带来的清凉快意抚平内心的世俗浮躁。

傅抱石《西湖秋雨》
岑寂的西湖因为有了细润的雨便愈发的空灵、悱恻。那雨不是骤急、躁动的,依旧是温婉、阴柔的,淅淅沥沥的声声诉诉中便给了喧嚣、沸腾了一天的湖畔一种得体的沉静。而扁舟内的旅人,摇曳的树影都依稀消融在这萧疏的雨幕中。
走在西湖岸边的草坪上,发觉草已经枯黄了,细雨点点滴滴顺着草尖滑落到草根,企图让每棵草的每根叶子都在秋天里重新焕发生机。有的雨落在草尖上没有滑下,反而把小草的头压弯了,乍一看,还以为每叶枯草上都长了眼睛。晚秋火红的林木自然是一副鹤立鸡群的神气,虽然是叶絮如飞,可依然得意非凡,在一阵风的吹拂下有畅怀大笑,摇晃着尚不坚定的躯干,似乎嫌江南的雨太小了吧。
江南的秋雨并不会清冷得让人经不住战栗,而是让人感觉进入温暖而舒适的包围中一般。在西湖旁落座于小亭之内,看雨丝从空中筛入湖水中,看水中清幽荡过的一叶扁舟。至于那远山宝塔自然不能让它孤零零地在一边,要看着它的影子模糊一片。风吹飘摇雨丝洒落,水墨画一般,那正是傅抱石先生的手笔,大拙不雕,颇有韵味。
傅抱石绘画的艺术魅力,在于他撷取造化素材后,所作的概括提炼和艺术夸张。在造境的过程中,他倾注了自我的理想和审美观。西湖历来是江南景致的代表,雨中的西湖更是婉约至极,但在两幅西湖雨景的画中却以大量淡墨表现雨水,远处的宝石山、保俶塔以稍重墨勾染,衬出水的明亮,雨水与湖水干湿并用,画出了江南的奇景。《春雨西湖》中撑伞行走的路人与《西湖秋雨》中的一叶小舟画得分外渺小,对比西湖浩淼烟波,一望无际。傅抱石曾说:“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自始就是妙悟自然,富于现实精神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单纯地诉说视觉的客观描写。”
以《春雨西湖》和《西湖秋雨》为代表的自然题材,是江南山水在傅抱石心灵的震撼和映现。如果说早期的欧洲写生表达的是一种新鲜的感受,那么江南写生则是一种主观的探索,是把已有的知识渗透到久违的感受之中,使那经过几十年磨练的笔墨适时的在新的景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反映画家思想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论题--传统笔墨能够表现新的生活。
《春雨西湖》与《西湖秋雨》均为傅抱石先生1963年同年所作,运用截景式构图是傅抱石常用的构图法。和陆俨少用的飞动线条勾水纹和流云以突出峡江急湍之势的做法正好相反,傅抱石在水面用空水法以示相对平静。傅抱石曾说:“我认为中国画需要快快地输入温暖,是僵硬的东西渐渐地恢复他的知觉,再图变其他的一切。换句话说,中国画必须先使他动,能动才会有办法。” 傅抱石把画画的动势看作中国画活力的标志之一,他革新中国山水画,使之重新获得生命力的主要手段,使静态的山水充满了音乐般的律动。
傅抱石的风格创新吸收了相当多的外来因素,却是以传统绘画方式出现的,他一生崇拜石涛,却不以模拟石涛形迹为根基。从《春雨西湖》和《西湖秋雨》中不难看出,傅抱石自然地摆脱了古人的笔墨,所绘云烟迷雾,壮丽沉雄。创作章法不落常套,把水、墨、色融合为一体。在布局上,两幅画卷均以行人和小舟为灵心点,围绕展开,山峰的塔尖似乎将要伸出纸外,天空留的非常狭小,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形成了“大块文章”的结构。如果没有富有现实精神的艺术创造和坦荡的胸襟,豪放的气魄,即使身入造化,也难以妙悟江南山水的真谛。
西湖的春雨是绵绵的,绵绵的春雨全然没有了北方的那种豪放,仅有的只是如丝线般不紧不慢地滴落,落到湖中,竟然掀不起一点波澜。在这样绵绵的春雨中,体会到了雨中的那一份缠绵,让思绪开始随着春雨的绵绵和西湖的恬静而温柔起来,停栖在了某一瞬间的记忆中,记忆里只有美好与向往,丢失了以往的许多不快。
西湖的秋雨是柔柔的,柔柔的雨丝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感觉中,回顾四周,柔柔的湖水,柔柔的小船,柔柔中突然有了一种扑嗍迷离的感觉,感觉中,让人沉迷在其中,不知是在画中,在诗中,还是在人间。
无论是一场绵绵春雨,还是一场柔柔的秋雨,都给了人以空灵的感情,又听见了自己不甘平庸的心声,就让这空蒙飘渺的雨丝掠过心灵。人生难免有风有雨,风雨有时尽,路途无限长,就如同傅抱石先生一样,坚守孤独的平静,在平静中丰富,在沉默中绚丽,无论有多少牵绊,都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向前。
作者简介:
宋行标,字修水,号长石,1957年7月出生,浙江绍兴人,现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著作共计70余万字,获优秀著作出版奖;同时发表理论文章50余万字,分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及哲学课题奖。
主要著作:
·《中国绍兴水文化》 中华书局 2001年3月
·《长石论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8月
·《画坛拾微》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6年3月
·《近现代中国绘画名家名作赏析》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年1月
·《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9年3月
主编书目:
·《商学之祖范蠡与当代绍兴商人》(主编:吴慧、副主编:宋行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年4月
·《水墨江南》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年4月
·《文化江南——陈逸飞、潘鸿海、梁平波绘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年3月
·《潘鸿海油画作品选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年10月
·《王羲之书法全集》(1—10卷)(主编:江吟、宋行标)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年6月
·《陆俨少绘画作品典藏》 (编著:陆亨、宋行标)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5月
·《林风眠绘画作品典藏》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6月
·《长石斋珍藏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6月
·《国风——中国近现代艺术珍选集(全二册)》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8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