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诗人何凯:左手中文,右手英文
1898年,辜鸿铭将《论语》译成英文,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8年,蒋彝出版《中国书法》,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为西方人讲解中国书法,据说,他还给Coca-Cola找到了最合适的中文归宿——可口可乐;1939年,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京华烟云》,把中国历史、社会、思想、世情、民俗等融于文字之中,为西方读者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 2022年,旅居英国伦敦的青年诗人何凯将《一生所爱》、《难念的经》等脍炙人口的中文歌曲译成英文,被英国媒体誉为“首位把中文歌曲带到英国的词人”,同时他在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发表英文诗作,成为了二百多年来,首位在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发表英文作品的中国人。今天,新浪网与何凯连线,与他聊聊关于诗的一切。
新浪网:你觉得自己是一个诗人吗?
何凯:我觉得自己现在是一个写诗的人。诗人是一个很有分量与历史感的称号,是一种身份,有时也会是一种职业。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便出现了诗人,屈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西方,在古罗马时期,便有了职业诗人,比如维吉尔。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诗人,是生活在公元前23世纪的恩赫杜安娜,她是阿卡德帝国萨尔贡大帝的女儿,也是月神的高级女祭司。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诗人,不过在这之前,我还想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新浪网:你有没有最喜欢的诗人?
何凯:我的老师北岛。
新浪网:他对你的诗歌创作有没有什么影响?
何凯:北岛老师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教导我们对待诗歌要用心。一字一词,当锱铢必较,当如履薄冰。
新浪网:你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诗歌创作的?第一首诗写的是中文还是英文,还记得吗?
何凯:应该是中学时代吧,第一首诗肯定是中文,好像是一首情诗,写给我当时喜欢的一个女生,但我记不清具体写的是什么了(笑)。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写诗又比较酷,所以很多男生都会给喜欢的女生写情诗。这也算是踏上文学之路的第一步吧。其实男女爱情与诗歌是有天然联系的,我们古老的《诗经》中就有不少篇章突出了这一主题,比如《周南·汉广》、《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卫风·木瓜》等,而我们最熟悉莫过于《周南· 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新浪网:你在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发表英文诗歌,这对于母语是中文的人来说,非常有挑战性,而且你又是两百年来第一位在那里发表英文诗歌的中国人,的确难能可贵。你的这首英诗题为《Poets’ Corner》,请问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何凯:这个题目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与我个人在伦敦的生活经历有关。伦敦有一座Westminster Abbey,中文叫做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也叫西敏寺,这座教堂自1066年起就是英国君主的加冕之地,也是三千多位英国著名人士的长眠之所。在教堂的南耳堂,有块区域就是Poets’ Corner,中文翻译为诗人角,或诗人之隅。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等都安葬于此,比如乔叟、勃朗宁、狄更斯、哈代、吉卜林等。这里还有莎士比亚的纪念雕像,同时还有雪莱、济慈、简·奥斯丁与勃朗特姐妹的纪念小石碑。当时我在这里驻足良久,也许是偶发灵感,回去就写了这首诗,于是题目就叫做《Poets’ Corner》。第二层含义是对诗人以及诗歌存在的思考。诗人一直是一个小众群体,诗歌也不像小说、散文那样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但不可否认诗歌的力量。有时候,我们读上很多页书才能明白的道理,诗歌一句话就点醒梦中人。诗歌又囊括万物,无论是历史星斗还是社会人情,皆可入诗。而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笔尖,发生在诗人的心中——区区方寸之地而已。所以,我当时写这首《Poets’ Corner》,是想表达即使只有一隅之地,诗人也可纵横万里、下笔千言。就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虽囿于果壳之中,吾仍为无限寰宇之王。”
新浪网:如果说诗人有一个自己的角落,你觉得这个角落允许外人进入吗?
何凯: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角落,你觉得这个角落允许外人进入吗(笑)?诗歌创作是件很个人的事情,具有私人性,所以诗歌创作是一种个人经验与语言技法的结合。但是诗歌的内容又是非私人的,甚至是公共的,具有普遍性。比如杜甫诗中对其时代的描写,对历史实况的反应,这都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有家国情怀在里面。再比如裴多菲那首《自由与爱情》,其实是在讨论人类共同的美好价值,诗是他的诗,但与世界共鸣。所以从这一点上看,诗人和诗歌早就走出了自己的角落,或者说飞到了每个人的角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诗歌创作就像与妻子或者丈夫相处,或者是与女朋友或男朋友相处,你可以跟她/他讨论星星月亮人生哲学或者研究谁家炸鸡好吃、哪家披萨打折,你也可以让她/他出门上街工作社交,但是她/他必须只属于你。
新浪网:你除了写诗,也是一位资深译者。作为在伦敦备受欢迎的中英译者,你为许多重要人物做过口译,也翻译过大量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你是怎么看待诗歌翻译的?
何凯:这是一个一直被讨论但从未有结果的话题。“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一般认为这句话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的,意思是“诗乃翻译中失去之物”或“诗意乃翻译中失去之物”。不管是哪种意思,都在说明诗歌几乎不可译。但我觉得没什么不可译的,如果不可译,我们怎么会读到那么多国外的优秀诗歌,我们的中文诗歌又怎会被外国人欣赏?所以诗歌肯定是可译的,问题在于怎么译,译成什么样。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失去一些东西,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不同的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些东西注定无法抵达译入语。但同时,诗歌在翻译中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获得了一些东西,来自译入语,来自译者的个人创造,所以诗歌有可能通过翻译变得更加光彩夺目。既然是到了另一种语言,诗歌一定与原来的自己不一样,这点不用纠结,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诗歌的美还在不在。
新浪网:现在出现了ChatGPT,能翻译也能写诗,你怎么看待用ChatGPT来翻译或者写诗?
何凯:ChatGPT确实很厉害,把问题往里一扔,一眨眼就给你做好了,这速度确实是我们人类望尘莫及的。但是速度快不等于做得好。以后ChatGPT或者AI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确实值得期待,但它现在生成的文字还是机械的,倒不是说它的文字非常生硬死板,而是说这是一种通过算法和数据生成的结果,而翻译和写诗都属于创作,是一种灵感一闪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有人味儿的。同时,现在用ChatGPT生成的翻译还有不少错误,对于文学性的语言,它还是不能以优美的译入语表达出来。用ChatGPT做事,不仅是翻译或者写诗,更像是一种流水线作业,生成的东西是批量化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你对翻译或者文案的质量要求不高,或许ChatGPT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你想要翻译后的文字“信、达、雅”,写出的文案闪烁着原创的亮点,那一定还是要由专业译者或作者来做。这就像奢侈品与非奢侈品的区别。专业人士用心打造的作品是奢侈品,而ChatGPT生成的是非奢侈品。如果你的目标是作品凑活能用就好,那选择非奢侈品没问题。但如果你想要的作品是精雕细琢甚至是独一无二的,那认真制作的奢侈品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受访者简介:
何凯FRSA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院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官方合作词人、英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语音学会标准英音正音师、中英双语诗人、双语词人、双语作家、诗歌翻译家、伦敦资深口译。《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多家英国媒体称其为“伦敦才子”(The London Bel Esprit)和“首位把中文歌曲带到英国的词人”(The First Lyricist Bringing Chinese Songs to Britain)。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