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以哲学方式传承下去 --专访藏传佛教旺青格西大师
他15岁就出家为僧,是藏传佛教最高级别“拉然巴格西”学位的拥有者,这个学位需要数十年的苦修学习,并历经最高级别审核考试才能在百万人当中脱颖而出;他从放牛娃到出家僧人有着一段传奇经历;他通藏、汉、印、梵、英五种语言,将他心中的佛法传遍四方各地;他一生的全部事业就是广转法轮、弘法利生。以超出常人的精进和智慧学完五部大论等显密课程,并精通全部内容,他用讲经传法促进爱国、爱教,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持续做贡献;他先后被任命为“觉日寺主持”和“觉日寺闻思修佛学院院长”。他就是藏传佛教大师--旺青格西。

为了更好地弘扬旺青格西大师的精神信仰与思想内涵,记者特意对大师进行专访,并与我们一同走进大师的博大内心世界。
<原生家庭和15 岁出家动机>
旺青格西生长在一个军属家庭,父亲当过十多年兵(后来退伍),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家人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他感觉生活还比较幸福,从小没有遭受过生活的贫穷困难。在中国80年代恢复宗教自由的时候,十几岁的他就去寺庙进行朝拜,大雄宝殿的庄严,僧人的肃穆,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懵懂之中有着对佛教的敬畏和一种向往,当时他就产生一个念头:我也能成为这个样子的人,我也要出家。但是,促成他真正出家行动的是父母安排了一桩婚姻。因为当时家里有很多牛,他日常就是一个放牛娃,并且家里的农活也多,就给他安排娶个媳妇,可以帮着家里分担一些。而他认为,如果那样,埋在自己心里的僧人梦想种子就不会再有机会长大,未来就是放一辈子牛,这是他不想过的日子。于是,他偷偷地去了寺庙,刚好赶上有剃度仪式,他就剃度成为了一名僧人。而根据藏传佛教的规矩,这一出家,从此也就断了他娶妻生子的尘缘,他的所有心思,就扑在了学习和弘扬佛法上。
<对密宗和显宗的理解>
旺青格西认为密宗和显宗的区别首先在于使用的法本不同。藏传佛教中显宗使用的经书教材和汉传佛教是一样的,而密宗使用的是续部。
其次是修法不同。显宗偏重于观想一些心理的问题,需要你去观想一些心理的力量,勇气就是慈悲,菩提。不断的去观想,去修让自己达到某个境界,密宗的修法是不单纯的去观想一个慈悲和菩提,而把自己(与)本尊融为一体去观修。
第三,显宗是密宗的基础。修密法有更高的要求,境界需要远远高于显宗的修行者,但是,修密宗者要具备显宗最基本的这些慈悲菩提的修法,具备了这些条件你才可以有机会去修密法。
<对普世价值观的理解>
(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是来源于西方哲学的叫法,我们东方人应该把普世的价值理解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西方哲学对普世形成了一定的定义,可能会定义成平等,这跟旺青格西认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点区别,他把普世价值观理解成我们东方文化(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觉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生命的本质,是一种无限循环和变化的过程,不光只通过宗教的信仰去信生命的轮回,即便我们不从轮回的角度去思考,从降生到死亡整个过程生命一直都在变化,因为生命的本质是在变化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利用生命的本质变化把握住生命的意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这应该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如果利用这个生命变化去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生命就会产生出一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生的价值不是需要定格在某一个阶段,因为这个价值是以个人的能力和修养塑造而成,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高度和境界,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和高度是不一样的,这都取决于个人的行为和表现。简单理解就是生命的价值应该是不断在生命中创造奇迹。
<传授佛法过程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经历>
传授佛法中,有很多他不想看到的,也有很多事让他印象深刻的。很多有文化的,又有智慧的有根基的人,通过学习佛法,然后得到了一种智慧的信仰,通过智慧的信仰,得到了一种从容和淡定,更加理性地把人生过好,过得更有意义。通过哲理和哲学的智慧方式去接触,可以让一个人很从容淡定,从而过得更加幸福自在。
还有一种是不好的现象,是不想看到的一面是:有很多人一直在迷信之中执迷不悟,因为迷信,被传播迷信的人利用,用这个漏洞绑定那些信仰者,使用迷信去绑架勒索信仰者,谋取不当之财和不当之利。
总之,在这些信仰者之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智慧的信仰者。
<未来心愿和理想>
作为一个出家人,心愿肯定是跟佛教有关系,他的心愿是智慧的信仰能越来越兴盛,不管是在藏地还是在内地,还是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希望智慧的信仰越来越兴盛,能以哲学的方式传承下去。文(刘林)
(来源:新视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