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闻

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在天津武清揭晓

5月10日,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天津市武清区揭晓。

武清区建置于西汉,古为泉州,别称雍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武清,2000年6月撤县建区。该区位于京津冀三省市交汇点,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环境宜居宜业,产业基础雄厚,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域,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美誉。

此次10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分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医药(蒙医正骨疗法)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乌日根桑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玛纳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铁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秦淮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萧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昶等20人被推选为2022“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业务指导,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承办,至今已连续举办6年,旨在盘点过去一年中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遗领域的重大事件,记录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武清区人民政府承办,属首次在北京以外地区举办,自启动以来得到广泛关注。经过活动组委会和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第一轮评议,首先确定了100名候选人名单;随后,经过专家委员会第二轮投票、评议,从100名候选人中确定了30名提名候选人;最终,经过专家委员会第三轮投票,同时综合网友评议,从30名提名候选人中确定了10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表示,近年来光明日报深入开展媒体融合,不断吸收网络传播新技术、新载体、新渠道,创新非遗表达方式,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帮助一大批传承人找到了年轻的“粉丝”,让非遗成为新的“网红”。在此基础上举办的“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旅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等出席了揭晓活动。

作为此次活动举办地V1汽车世界,位于佛罗伦萨小镇商圈内。武清区聚焦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支点定位,坚持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枢纽化方向,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团队运营”等新模式,积极拓展“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高端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首发、首牌、首店、首秀等新业态,着力将佛罗伦萨小镇商圈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消费地标和主题鲜明的高端体验消费目的地。

在揭晓10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后,举办了以“讲好非遗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利用”为主题的两场平行论坛。数十位专家学者、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参与论坛发言及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此外,活动期间还播放了武清形象宣传片,展示了李氏太极拳、张锡纯中医药文化、杨村糕干制作工艺等武清非遗项目,并参观了佛罗伦萨小镇、南湖绿博园等武清区内点位。

2007年以来,武清区已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22项、区级项目28项,项目类别涵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曲艺等八大类,初步完成非遗数据库建设和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保护体系。

近年来,武清区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主力军”作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该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的部署要求,提出了以京津产业新城、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及以高端时尚消费和车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新商圈”建设为重点的“3+1+1”工作思路,特别是用足用好大运河宝贵资源,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南蔡村丁家瞿阝金穗小镇、大碱厂运河田园如意小镇、河西务运河鲜食小镇等特色节点,有效串联南湖绿博园、津北森林公园、大黄堡湿地等文旅资源,高标准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旅游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带,逐步构建起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全域文化、生态、农业、旅游大格局。

(来源:光明网)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