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医院成功举办第一期淋巴水肿患者科普培训

商讯
关注7月29日,贵州省人民医院成功举办第一期淋巴水肿患者科普培训。
据了解,今年第一期淋巴水肿患者学院培训内容涵盖淋巴水肿原因、分期和治疗,日常功能锻炼的原则及方法,淋巴水肿皮肤护理及日常注意事项等课程。通过专业的培训讲座、实操操作以及互动交流,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淋巴水肿咨询相关知识,有效提升了患者对淋巴水肿的认知与居家管理能力。

本次培训由贵州省人民医院与中国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淋巴水肿专家委员会、Casley—Smith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培训学校定期联合举办,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周围血管疾病淋巴水肿专家委员会主委陆欣欣教授、Casley-Smith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培训学校导师王海燕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宋振林、骨科护理组长岳敏和徐荣、康复科护士长魏曦等进行集中理论授课,分别为淋巴水肿的基础知识、治疗;综合消肿治疗步骤、适应症、禁忌症;功能锻炼、皮肤并发症的处理。

北京协和医院周围血管疾病淋巴水肿专家委员会主委陆欣欣教授代表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淋巴水肿专家委员会对患者学院的开班表示祝贺。

Casley-Smith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培训学校导师王海燕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淋巴水肿的概念、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充分了解淋巴水肿并克服恐惧。

感染科护士长宋振林通过简单的口诀“一看、二摸、三闻、四按”向患者传达了淋巴水肿的日常注意事项和皮肤护理要点。

骨科护理组长岳敏和徐荣分别进行了自我手法引流和自我绷带包扎的演示,患者们积极参与练习,并得到了家属的支持。

康复科护士长魏曦为患者教授了淋巴水肿功能锻炼,并进行了现场示范和指导。

经过理论、实操培训,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康复指导,分享了居家管理知识,还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解答了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淋巴水肿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相关科普
淋巴水肿是因为淋巴循环障碍引起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滞留所引起包括组织水肿、慢性炎症、组织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是妇科与乳腺等肿瘤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水肿,皮肤改变,皮肤容易出现反复感染、“橡皮肿样”改变,也可能伴有身体的沉重和无力感。
淋巴水肿易患人群:各种癌症术后、放化疗后、大面积软组织撕脱伤、挫裂伤、有淋巴水肿家族史、下肢静脉曲张或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
淋巴水肿通常在手术或放疗后数月或数年发病,一旦发病,如果拖延治疗,水肿会逐渐加重,后期可能引起感染和皮肤硬化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水肿,可以避免或延缓疾病进展,但治疗后也需要长期居家的自我管理。
居家手法淋巴引流(SLD):自主或在家属帮助下,在受累肢体进行手法淋巴引流,促进局部淋巴回流。
压力绷带包扎(MLLB):多层低弹压力绷带在肢体水肿部位进行绑扎,以促进水肿消退。
居家压力治疗仪(IPC):以机器提供气动压力,每日以特定模式进行治疗。
压力衣:使用特制的医用压力袖或袜套,给肢体提供梯度压力以日常管理水肿。
功能锻炼:根据治疗师的指导,配合压力绷带或压力衣,每天按时进行促进和恢复淋巴功能的运动方案。
皮肤护理:定期检查皮肤功能和完整性,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
饮食和心理:调整身心状态,改善营养水平,促进疾病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