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这种病现急诊高峰!瑞金、华东……上海多家医院都有病例

转自:上观新闻

自7月4日出梅后

一波连续的高温

不仅让很多人喜提新(黑)皮肤

还让上海经历了一轮

"中暑、热射病"急诊高峰

与去年同期相比

今年中暑病例出现了增长趋势

环卫工尹老伯

在烈日下连续工作4小时后

突然感觉头晕胸闷

随即其来到医院就诊

医生检查发现

尹老伯的体温已高达41.7度

并出现了器官损伤的表现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急救重症科主任王志华表示,肌肉在高温的环境下坏死,这个时候我们会检测出"肌红蛋白"增高,他明显增高,比正常人要高十倍。

王志华表示,热射病很容易出现肾功能和心功能的衰竭,所以一旦进入重症中暑,如果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是很高的。

浦东医院的统计显示

出梅至今两周左右

共收治了23例重症中暑患者

其中"热射病"达到21例

年龄从40岁到90岁

经过抢救

目前基本都脱离了生命危险

除了露天工作的人群外

还有不少患者则是因为

瑞金医院北院收治了一位80岁的老人

家里空调坏了

他长时间待在闷热的房间里

最终导致重度中暑

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娇表示,如果内皮因各种机制被破坏后,这些内皮的一个个细胞中间就会有间隙,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体液都会从这个间隙漏到血管外面去,渗漏之后会导致病人血压下降,这也是中暑导致休克重要的机制之一。

华东医院同样收治了

医生提醒,随着身体机能退化,老年人的感知能力会有所下降,因此更容易疏忽大意,导致室内中暑。华东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沄说,环境温度如果超过35度,纯粹靠通风是不能降体温的。在家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因舍不得在家开空调

69岁侯阿婆倒在房间不省人事

直到家人傍晚下班回家才发现

将其送往医院

直接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7月17日

记者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获悉

这是该院急诊科于

7月7日晚接诊到的一个病例

此次接诊到的侯阿婆,入院后经一系列检查,她的体温高达41.4℃、血压仅有74/56,血氧饱和度更是低到60%,被诊断为“热射病”。

医护人员使用冰袋、冰帽、冰毯降低她的体温,帮她输液,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同时予以人工通气,使用呼吸机,以维持生命体征,帮助她渡过难关。

然而,7月8日,侯阿婆的病情一度急转直下,发生了凶险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是由中暑、缺氧、酸中毒、休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损伤全身的微血管体系,激活凝血功能而导致的危象。一旦发生DIC,患者随时可能因全身广泛性出血而有性命之忧。

除了皮下瘀斑等肉眼可见的表现,血检结果更是触目惊心——血小板跌至个位数,随时有可能发生消化道甚至颅内大出血。

随后,医护团队即刻将侯阿婆转入重症监护室(EICU)。历经重症监护室长达10天的治疗,侯阿婆的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均恢复到正常,呼吸平稳,最终摆脱了死神的威胁,但意识与神志的恢复仍前路漫漫,后续她还将转入康复医院接受高压氧治疗。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远卓提醒,当前,上海的高温一波接着一波,眼下又已经步入了三伏天,将持续40天,这对于年老体弱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户外体力劳动者才会遭遇热射病,在室内不注意防暑降温,一样有可能中暑。开启空调、定时通风、保证水与电解质的摄入与均衡,是安然度夏的必要条件,一旦发生不适应即刻就医,以防不测。”陈远卓表示。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爱民介绍,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者常常表现为皮肤灼热、意识障碍、高热、头痛、抽搐等症状。

“热射病患者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从而发生器官损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张雨东说,热射病是指人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体温调节失衡,进而体温明显升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王爱民提醒,心脑血管病患者、体弱及肥胖人群、老年人、坐月子的产妇在夏季要做好预防工作,应尽量避免在高温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运动,避免长时间待在环境闷热的室内;注意及时补水,

“对于中暑患者而言,及时降温和补水非常关键。”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周世方提醒,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中暑症状,一定要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袖、领口,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肤,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冰袋敷于患者的额头、腋窝等部位,加速降温;如果患者发生抽搐,应避免其发生舌头咬伤,确保其呼吸道畅通;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等危重症状,一定要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资料来源:新闻坊、澎湃新闻、新华社)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