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乌鲁木齐·齐商量” 构建家门口的协商矩阵

转自:团结报

□ 闻 超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

202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政协依托各区(县)已打造政协委员工作站、政协委员联络站,升级打造“乌鲁木齐·齐商量”协商民主履职平台。该平台通过线下方式,广泛开展协商活动,推进政协协商同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拓宽协商深度,做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将平台打造成协商议政的综合平台、委员履职的创新载体、收集民意的重要通道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桥梁。

近日,“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采访团一行走访了沙依巴克区及天山区多个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了解“乌鲁木齐·齐商量”平台建设、政协委员工作站建设等工作情况,深入探访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同心共育“石榴籽”

社区共绘同心圆

走进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居社区,“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各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社区广场上,各族群众休闲健身,有说有笑。

“这几年,社区变化特别大,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整齐,住得更暖心过得更舒心了。”高超玲是新居社区住户,还是一名楼栋长。在社区发生邻里纠纷、生活矛盾的时候,只要接到通知,她都会第一时间上门帮忙。“我们会和政协委员配合,定期到居民家中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通过协商解决。”高超玲说。

新居社区是一个多民族群众聚居社区,现有居民1421户3267人,其中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659户1839人,占社区总人口的56%。近年来,沙依巴克区政协围绕“乌鲁木齐·齐商量”平台建设,打造了新居社区政协委员工作站,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采取“社区吹哨,委员报到”方式,针对小区居民就业、小区乱停车、环境卫生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进行一事一议,把协商阵地搬到群众身边,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治理者”。

针对社区少数民族居民语言交流不畅、缺乏就业技能的情况,新居社区与政协委员工作站经过多轮协商,在社区深入开展“讲政策、学技能、选岗位”活动。还通过成立就业培训点,开办花卉、厨艺、糕点制作等免费技能培训,将工厂设在“家门口”,实现了社区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就业,目前已先后为100余名群众解决就业难题。

为解决社区居民子女教育问题,新居社区专门开办了两个免费的社区文化学校,校内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音乐等课程,并委托沙依巴克区教育局选派教师在社区授课。政协委员工作站通过筹措教育专项资金8000余元,为社区文化学校购买了教材、校服和体育用品等,并协调增设美术、体育等课程。

“社区学校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社区居民美丽古丽说:“接孩子放学时,远远望见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就感觉日子过得很满足、很幸福。”

中共新居社区总支部书记杨娜介绍称,面对居民反映的需求和难题,新居社区用好政协委员工作站,持续收集“第一手”社情民意,共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新居社区政协委员工作站接待群众20余人次,收集各类问题10个,目前均已办结。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历程,杨娜感叹:“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工作,真正延伸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协商平台的搭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参与社区建设、共谋幸福未来的重要平台,促进基层治理与民心相连,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足度,这就是协商工作的魅力所在。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

打造“家门口”就医体验

日前,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政协医药卫生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就“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升辖区居民医养服务水平”召开协商会议,采访团一行进行了现场观摩。

此次协商议事活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院长、乌鲁木齐友爱医院院长丁桂凤作为召集人发起,天山区政协委员、社区干部,以及医药卫生界人士和有关专家、群众代表等十余人共同参与。

“政协委员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开展多项医疗活动,后续会继续引进更多人才,扩大活动区域,面向更多社区,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天山区政协委员、天山区幸福集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褚俊卿说。

据了解,天山区政协医药卫生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成立于今年4月,充分运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医疗、人才资源,组织开展了“委员走基层”、专家义诊进社区和“组团”下乡等深入基层、走近群众的活动,努力改善各族群众的就医体验,推动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各族群众手中,让群众享受“家门口”医院。

测血糖、测血压、健康登记、医疗咨询……在天山区龙泉社区,一场综合义诊活动正在进行。

协商会议刚刚结束,丁桂凤便急匆匆地赶到义诊现场坐诊,为社区居民检查身体。现场咨询、接受诊疗的居民络绎不绝。“不仅可以免费检查,还有专家现场为我们提出健康指导建议,让我们这些老人能够在家门口看病就医,真是太温暖、太贴心了。”社区居民甲文芝激动地说。

据悉,天山区政协医药卫生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发挥界别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义诊服务,已惠及群众1100余人。

“在开展义诊活动的同时,我们政协委员工作室也会走访基层群众,收集群众的就医诉求,并开展协商会议,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丁桂凤介绍。

微改造促提升

焕发“巴扎”新活力

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国际大巴扎,摊位整齐分布在步行街两旁,引导指示牌随处可见,分类垃圾箱有序摆放……这里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风貌,还将大巴扎的文明之风、健康之美展现在众人眼前。

新疆国际大巴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经因周围停车位少、公共卫生间数量少、部分商铺缺斤少两等问题,被游客和商户诟病。

“新疆国际大巴扎作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每年的游客数不胜数,因此服务好游客和商户至关重要。”天山区政协委员霍光伟说,由于前期收集到的问题多而杂,且涉及不同的管理区域,因此处理起来困难重重。

今年4月,天山区政协经济界、工商业联合会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发挥界别资源和智力优势,把社会治理的热点焦点、群众需求的难点堵点等挖掘出来,通过现场协商、现场跟踪监督推动问题解决。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开展社会公益活动8次,惠及群众600余人次,帮助商户申请到300余万元贷款,解决了200余商户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商户了解并认可工作室的作用,愿意来到这里与我们共同面对问题。随着游客和商户反映的问题一件件得到解决,大家对工作室的协商成果越来越满意。”霍光伟告诉记者。

在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服饰街,不时有顾客走进店里,店主依宰提古力热情招呼着。

“今年我们许多商户面临着房租和员工工资压力等,如果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在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帮助下,我们成功申请到贷款,渡过了难关,真的很感谢他们。”依宰提古力告诉记者,政协委员工作室还定期举办金融讲解会,为商户介绍贷款政策和法律知识,遇到问题可以直接与专家沟通交流。

天山区政协经济界、工商业联合会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是乌鲁木齐市政协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政协坚持“一站一特色、一室一亮点”,一室多用、资源共享,探索横向在界别、行业,纵向在街道(乡镇)、社区(村),明确“界别型、区域型、行业领域型、专题型、网络型”五种类型和“有阵地、有职责、有制度、有活动、有评价”的“五有”建设标准,建立界别委员工作站(室)30个、街道(社区)委员工作站(室)84个。统筹考虑委员界别和住地,将委员编入工作站(室),明确召集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拓展“齐商量”协商平台,把协商阵地建到了群众家门口。

大到社区街道,小到家庭邻里,只要是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在政协委员工作室就能“问诊开方”,也让政协委员更接地气。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