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医”靠 幸福更牢靠——兰州新区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每日甘肃网
关注健康有“医”靠 幸福更牢靠
——兰州新区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 姜波
自2023年12月27日获批国家医防融合试点城市以来,新区持续深化公共卫生改革,加速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医疗服务资源有效下沉,精准对接群众健康服务所需。如今,这座健康之城正拔节生长。
体系之变 夯实医防融合坚实基础
李明定是国家精准医疗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6月12日,这位医界大咖不远千里来到兰州新区,参加慢病防治临床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该中心成立后,以临床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积极探索慢病的发病机制、诊疗技术和预防策略,为新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慢病患者提供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以体系之变为支撑点,夯实医防融合坚实基础。”是新区这半年来最鲜明的变化。
从优化管理体系入手,新区建立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重大疾病防治机制,以传染病疫情监测、风险评估为重点,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联防联控、共建共享。同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明确慢性病监测防治、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实验室网络体系等10大考核指标,通过强化绩效考核,确保服务链和体系链前后衔接、制度相互配套、改革协同推进。
视野之变 筑牢医防融合前哨阵地
“今天我们要分组完成17户重点人群走访工作……”简单分配之后,省卫生健康行业优秀青年人才、彩虹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生伏学带着自己的小分队出发了。
这支名为“彩虹城社区服务站”的小分队,由村医火统倩、医生伏学、护士贾清莲、医技科朵晓红共同组成。他们通过前期排查、摸底、建立台账等方式,明确了所管2200多名居民中有180名需要重点关注。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以“社区+卫生”联动、“八段锦”推广为“三大抓手”,建设健康社区。在医防融合的引导下,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被有效激发。
“以视野之变为突破点,筑牢医防融合前哨阵地。”是新区这半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通过织密监测预警网络,新区建立入境人员筛查、技术交流协作、信息共享协商制度,完善医疗机构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管理制度,推动家庭医生团队与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协同合作,强化对外来和流动人口的健康监测与服务,构建以1家哨点医院为核心、10家医疗卫生单位为补充、18个社区网格为兜底的监测网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诊疗优势和公共卫生机构防病专长,推动医防机构人员、信息、资源互通,将分级诊疗、医共体建设、中医药发展、传染病防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转化为促进健康的长效机制,打造市级重点学科、特色科室22个,建成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旗舰”中医馆和中医阁16个,医疗帮扶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理念之变 推动医防融合严密高效
探索建立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是一项深化医防融合的重大制度创新。“疾控监督员来了之后,对医院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如,专职疾控监督员会对医院传染病疫情控制、出院日志书写等进行指导。”秦川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苟三文这样评价疾控监督员的工作。
“以理念之变为关键点,推动医防融合严密高效。”是新区这半年来最根本的变化。
新区确定1家公立医院、1家民营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开展试点,创新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量化分解疾控监督员巡查指导、风险排查、信息报送、学习培训、督导质效等任务,对2名专职、4名兼职监督员实行月度绩效考评,并将试点医疗机构工作开展情况、业务科室组织推进情况、公立医疗机构落实疾控监督员制度情况、民营医院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打造了疾控监督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今年,这项制度将扩大到整个医共体内开展。
服务之变 构建医防融合健康闭环
“做完手术后,感觉怎么样?”“做完手术两个多月快三个月了,好着呢!”这几天,家庭医生又来到小横路社区居民李伟家中,了解他的身体的状况。
自新区启动第一人民医院和秦川中心卫生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后,通过成立医共体理事会,组织专家下沉开展业务查房、坐诊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二级医院优质服务。
“以服务之变为落脚点,构建医防融合健康闭环。”是新区这半年来最至微的变化。
新区将区域内8家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共体建设范围,构建起管理“一家人”、运营“一本账”、服务“一盘棋”的全域医疗联动机制,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医共体医疗机构门诊量同比上升19.36%,其中基层门诊量同比上升35.50%;医共体住院患者总数同比增长33.20%,其中基层机构住院人数同比增长79.88%。
新区推行“明星+粉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立医防融合家庭医生团队80个、签约群众29.59万人。创新开展“三清一满意”(服务数据清、重点人群清、病情近况清,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专项行动,建立重点人群数据库并精准提供分类分级疾病防治服务,探索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与上级医院专家再签约。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入选《国家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经验资料汇编》。
新区全力推进双向转诊、用药保障、远程诊疗和优质资源下沉,实行基层上转患者优先就诊、检查、住院,开辟一、二、三级医院家庭医生转诊绿色通道,检查结果和病历互通互认。2024年以来,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二级病种139种、药品246种,上转患者2379人次、下转患者4367人次,累计派出专家1127人次,五大县域医学中心检查患者30212人次,群众获得健康服务更“实在”、家门口有“医”靠。
记者 姜波
责任编辑:高保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