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友说|警惕网络“猎密者”的五种“马甲”
转自:网络
江凭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也开始利用网络“浑水摸鱼”,试图在眼花缭乱的虚拟空间“猎取”我们的国家秘密。
网络“暗战”谍影重重,广大网民怎样做到心明眼亮,精准分辨“猎密者”,从而避免成为间谍搜集情报的工具?综合近年来的相关案例,可以梳理总结出网络“猎密者”常见的五种“马甲”。

来源:北京晚报图库
一是隐蔽潜伏、伺机而动的“偷窥者”。间谍的情报从哪儿来?有人曾说,约90%的信息来自公开渠道,“即便是一本小说或一部戏剧,都可能包含关于这个国家的有用情报”。事实上,网络“猎密者”往往潜伏在社交媒体暗处,从发布的文字、照片、视频等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伺机展开“猎密行动”。
比如,我们在外出游玩时,看到某处军事设施,随手拍下一张照片、录制一段视频发到社交软件上,就会成为间谍眼中非常有价值的情报。
这样的“随手拍”,既可能造成严重泄密,还容易被间谍盯上,成为“特别关照”的目标。据披露,在某涉密单位工作的赵某,喜欢在办公场所自拍发帖,还时常在留言互动中透露工作单位。有位留言者非常感兴趣,不时打探其工作内容,表示可出大价钱“购买”内部资料。面对金钱诱惑,赵某越过了红线,结果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审查,等待法律制裁。
二是投石问路、步步为营的“发烧友”。利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猎密者”常常把自己伪装成“发烧友”“爱好者”“科技迷”“军迷”等,活跃在有关经济、军事、科技等论坛或“圈子”中,有时故意抛出一些“钓鱼”式话题:“你知道中国最神秘的军事基地在哪里吗?”“中国最新型号的战斗机有哪些黑科技?”……一旦有“知情者”跟帖交流,他们就把话题引向深入,乘机套取有用情报。
有媒体曾报道一起相关案例。在某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阿强,平时喜欢泡科技论坛。有位昵称是“暗影Dark”的用户,发布了一批数据模型的设计参数。阿强发现存在数据错误,忍不住指了出来。两个人由此建立联系,经常分享数据模型设计方案。某晚,对方私信说工作遇到难题,希望参考阿强正在参与的国家级项目数据。尽管知道涉密,但为帮助这位志同道合的“发烧友”,阿强还是把部分数据发给了他。事后意识到对方可能是间谍,阿强才立马举报。
从锁定目标、笼络感情到分享数据、困难求助,再到层层紧逼、腐蚀拉拢……这种环环相扣、图穷匕见的情报套取方式,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三是精心设计、善于伪装的“专家”。从有关部门披露案件看,网络“猎密者”往往会精心伪装,假扮某杂志社的编辑记者、某大学的研究人员、某公司的技术开发人员、某咨询公司的顾问等,通过虚假身份掩盖其对国家秘密或敏感信息需求的“合理性”。他们通常以“金钱”为诱饵,从小恩小惠开始,步步拉拢,锁定套牢,诱导他人收集和刺探国家秘密。
国家安全机关曝光过一则案例。在某军工科研院所下属公司工作的陈伟,有天在单位门口遇到了自称是外国技术专家的彼得,对方表示想购买技术资料。从在互联网上帮忙找资料,到窃取单位内部的机密材料,陈伟一步步沦陷为彼得的“情报员”。随着窃取文件越来越多、密级越来越高,陈伟心生恐惧,提出终止合作。这时,彼得露出真面目,拿之前的事当把柄,要挟其继续提供情报。最终,陈伟以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四是嘘寒问暖、攀拉结交的“朋友”。网络“猎密者”会主动了解目标对象的工作、生活、性格、喜好等,以“朋友”的身份嘘寒问暖、投其所好,最终达到拉拢策反的目的。
赵学军曾是一名航天领域科研人员,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关注到。起初,对方只是约他吃饭出游、赠送礼物。随着双方关系拉近,对方不时询问些敏感问题,并支付不少咨询费用,最终将其策反。2022年8月,人民法院以间谍罪判处赵学军有期徒刑7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万元。
除金钱外,境外敌对势力还利用各种人性弱点。比如,得知你学问做得不错,就帮你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看到你在找工作,就给你安排难得的工作机会;了解到你在异国他乡生活寂寞,就有异性朋友主动上门……从线上到线下,一步步引导你落入陷阱。
五是热情慷慨、出手阔绰的“老板”。通过各种招聘网站,“猎密者”以“高薪聘请”“高薪兼职”“拍拍照片就能赚钱”为诱饵,有针对性地打探敏感信息、刺探敏感数据。看似是求职机会,实则是拉人“下水”的圈套。
2019年3月,大学生庄宇在“舟山全职兼职普工”QQ群中寻找兼职。有群成员主动申请添加好友,向其提供“某军港附近地图信息采集和沿街商铺拍摄”的兼职工作,要求“每天工作3小时,一周工作3天,日工资200元”。按对方要求,庄宇先后8次前往小区楼顶制高点、公园及医院附近,拍摄我军事目标及附近街道店铺、路况等,每次拍摄100—200张照片,通过邮箱发送给对方。2019年12月,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判处庄宇有期徒刑5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1年。
说到最后,还是要提醒广大网民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时刻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可疑情况,及时通过拨打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12339等途径进行举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